慈善公益报>要闻
在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贡献慈善力量 —— 陕西慈善幸福家园融合建设运营成效显著
2025-06-23 10:41:41    慈善公益报

□  赵浩义


  慈善公益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意见》提出:“强化社会互助共济功能,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统筹协调,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的社会支持养老服务格局。”陕西省慈善协会动员社会力量创建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将幸福家园建设纳入国家普惠支持型养老服务体系,与政府投资建设的普惠型城乡养老机构融合建设运营,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从2020年10月开始,陕西省慈善协会响应中华慈善总会号召,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实施以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募设一支慈善互助金、创办一个慈善关爱中心、践行一个慈善公约、组建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五个一”为内容的慈善幸福家园创建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工程经过5年的试点、推广,目前已进入普及阶段。现在,全省已有35%的村社(区)投入创建活动,注册创建慈善幸福家园7121所;线上线下募筹村社(区)慈善互助金13.85亿元;慈善关爱中心开办老人爱心餐厅3788个,入园就餐老人40.3万人;村社(区)践行慈善公约兴办慈善超市倡导居民“日行一善”做好事数以亿计,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评选孝善之星、道德模范33751名;村社(区)慈善志愿者发展到35万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数万场次,义工服务近亿工时。这一工程聚焦关爱空巢、孤独老人,动员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支持型慈善养老机构,成为新时代慈善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

  在脱贫攻坚时期,陕西省政府投资建设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和城镇日间照料中心,为城乡困难、孤独老人提供助餐、文化娱乐、康养服务,构建了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2023年5月25日,省民政厅厅长李智远一行到省慈善协会听取工程建设工作汇报后,提出了“建立大融合机制,建设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大救助格局”的工作要求,要求慈善幸福家园建设运营要与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有机结合,融合建设运营,并拨付1000万元开展融合试点。按照省民政厅的工作要求,2023年6月,省慈善协会会长吴前进带领调研组深入到陕南、陕北、关中5个市、12个县(区)进行了融合建设运营专题调研,制定出了具体的融合建设运营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融合建设运营的具体路径是:

  一,管理机构融合:建立慈善工作站,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慈善实施、五社联动的养老服务融合管理机制。陕西慈善幸福家园建设,首先在创建村社(区)建立慈善工作站。慈善工作站与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机构融为一体,两个牌子、一套班子,具体负责慈善幸福家园与互助幸福院及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这就从管理体制上将慈善幸福家园的建设和运营纳入了政府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村社自治组织统筹、慈善组织实施、五社联动的运行管理机制,既保持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慈善公益属性,也联动村社(区)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养老事业。

  二,筹资融合:募设慈善互助金,以乡情为纽带汇聚社会爱心,募集善款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在融合建设运营中,省慈善协会明确提出,融合建设运营的重点是筹措慈善互助金,募集善款为城乡养老机构助餐提供资金支持。为此,全省慈善会系统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以“乡情”为纽带,广泛发动5个层面慈善捐赠:动员民营企业家和经济成功人士践行第三次分配回馈家乡先富帮后富;动员本村、社区在外工作干部职工奉献爱心;倡导村、社(区)党员干部、乡贤志愿捐赠;动员乡村振兴帮扶单位干部职工为所帮村助老捐赠;利用互联网公益节点活动推介养老项目,动员社会各界小额大众线上捐赠。榆林市县(区)慈善协会充分发挥能源大市、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优势,动员民营企业家捐赠慈善幸福家园建设资金及慈善互助金8.57亿元。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留公一村村办股份制企业捐赠善款对原村委会旧址进行改造,建起了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幸福家园,并在幸福家园设立5000万元的慈善养老基金,为全村117名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就餐。据统计,目前陕西慈善幸福家园建设所筹募的村社慈善互助金中,80%来自爱心企业家、经济成功人士的慈善捐赠,这是践行第三次分配的成果。

  三,场地、设施融合:创办慈善关爱中心,开办爱心餐厅,完善养老服务功能,为老人提供食宿、文化娱乐、康养服务。省慈善协会将慈善关爱中心作为集约助老慈善服务的载体纳入政府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与城乡既有养老场地、设施融合建设运营。场地设施建设方面,首先依托村社(区)互助幸福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的场地设施创建,对尚未开办养老机构的村、社(区),则利用小村并大村、撤乡并镇、撤点并校的公用闲置用房进行改造完善创建。建设标准方面,省慈善协会制定的《工程实施规范》提出了相关标准,但在工作指导上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服务内容方面,按照省民政厅制定的全省养老服务统一标准,根据各村、社区慈善互助金筹措力度和集体经济规模分为三个类别实施:一类为每日24小时全天候服务,老人们食宿在园集中供养。二类为每日朝至晚归8小时日间照料,入园老人每日一至两餐,提供午间休息、康养、文化娱乐服务。三类为每日4-6小时的文化娱乐、康养、强身健体服务。榆林市52%的村、社(区)投入了创建活动,开办慈善关爱中心1546个,其中1416个开办了爱心餐厅,就餐老人40311名。榆阳区建设的393个幸福家园全部开灶办伙,其中达到一类标准的110个,8260名老人食宿在园。

  四,践行慈善公约:兴办慈善超市,创建孝善之乡,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陕西省慈善幸福家园建设与村社精神文明实践站工作相结合,以践行慈善公约的路径和方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慈善公约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作为村民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践行慈善公约主要开展三大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孝善之乡”创建活动,村社慈善幸福家园每年开展一次孝亲敬老、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二是在创建村、社区兴办“慈善超市”,鼓励居民日行一善,做好事获积分,凭积分到爱心超市换取物资。三是在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按照统一标准料理村、社区居民婚丧嫁娶红白之事,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省慈善协会对三大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孝善之星”的产生按照经村民小组选评、村委会联评、乡镇考核、县区慈善协会审定的程序好中选优。截至目前,全省近千个街道、乡镇举办了6910场次孝善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孝善之星、孝善之家、道德模范33700余名(户),兴办爱心超市“村民日行一善”做好事数以亿计。

  五,组建慈善志愿服务队:助老抚孤、帮弱济困,救急救难,为城乡养老服务提供人力支持。在工程建设中,每个创建社区都注册成立了一支慈善志愿服务队。志愿队由村、社(区)党员、干部、乡贤、退休干部职工组成,人数一般在20人—50人左右。志愿队主要开展助老抚孤结对帮扶、救急救难义工服务。咸阳市泾阳县徐家崖村幸福家园志愿服务队三年如一日,轮流为不能到幸福家园就餐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送餐上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7000多支村社慈善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万多场次,35万名志愿者结对帮扶困难老人32万名,慈善义工服务近亿工时。

  六,创立“四个一点”筹资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保障村、社(区)养老机构可持续运营。为了保障养老助餐可持续运营,省慈善协会在省民政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四个一点”融资机制,即各级民政部门支持一点,慈善组织设立慈善互助金筹集一点,村、社(区)集体经济补助一点,就餐老人自费缴纳一点。其中,民政部门以以奖代补的形式一般为经评估考核达标的村年补贴3万-5万元;村社补助则根据集体经济收入规模定,每年一般为5万-10万元;就餐老人自费标准根据集体经济收入规模和慈善互助金筹措力度而定。慈善互助金投入则根据当地经济基础和筹措能力大小,少则3万-5万元,多则数十万元,但现已开办爱心餐厅的村社一般都达到了15万元以上。这一融资机制基本保障了爱心餐厅可持续运营。据今年5月对全省首批融合试点的30%村、社区调查,57个村社养老机构4年来为2308名老人每日提供1-3餐关爱,5年来,其运营经费总额为8762.3万元,其中各级民政部门拨付资金1077.5万元,慈善互助金开支6276万元,集体经济补贴612.3万元,老人自费缴纳796.5万元。

  陕西省慈善协会将村社区慈善幸福家园创建纳入国家普惠支持型养老服务体系,与政府建设的城乡养老服务机构融合建设运营成效显著。这一实践以慈善路径和方式助力国家基本养老体系建设,找准了慈善助老的方向,探索出了慈善助老的路子,开创了陕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慈善工作新格局。

  (作者系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csg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