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与山花“共绽”
2025-05-07 08:31:55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杨奕君)有这样的一群人,在春天来临前抵达最偏远的山村,把教室的灯光点亮,把琅琅读书声带进山谷。他们是支教教师。他们不辞辛苦地启迪着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陪伴孩子们慢慢成长,让孩子们与山花一同绽放。

在大山深处“育苗”

他们并不孤单

  对于每一位支教教师来说,支教从来不是一场孤单的跋涉,每一次支教活动背后,都有着无数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支持,是政策的鼓励,是公益组织的援助。细小的种子在地下蓄力,等待一场春雨后,还世界以无边的姹紫嫣红。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

  “是太阳!”

  “是月亮!”

  “为什么呢?”

  “温柔”“严厉”“温暖”……孩子们七嘴八舌。

  4月24日,杨树新叶在风中翻出银白的波浪。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的塑胶操场上,支教教师们和学生一起做课间游戏。

  在群山环绕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08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61所学校建立了支教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来自山西的支教教师高淑贤说:“这些孩子的父母多数是牧民、护边员,常年在放牧转场、边境巡边,很少能照顾到家里。所以孩子们很喜欢学校,周末也有孩子来学校学习。除了睡觉时间,我身边整天都围着学生,他们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

  4月28日,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携手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CEP双语部中学七年级学生,走进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中和社区中和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一场“童绘盒子”乡村美育支教活动,还深入学生家庭,架起家校之间沟通与关爱的桥梁。

  在精彩的“童绘盒子”乡村美育支教课程上,七年级的学生们化身“小老师”,与中和小学的孩子们一对一互动,引导他们用画笔表达内心世界。这一课程作为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的品牌项目,承载着培养乡村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重要使命。“创作没有标准答案”,这句来自“小老师”的鼓励,成为那一天教室里最温柔的回响。

“教育是一个生命

影响另一个生命”

  一次支教,就是一次心与心的靠近,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无数个怀揣着希望与初心的教师,从繁华的都市出发,奔赴祖国的边远地区。他们汇聚成一股暖流,流经西南山地、陇东黄土塬,在偏僻之处扎根,沁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给予他们源源不断的养料与知识,激发他们走到更辽阔之处的渴望。

  “我是杨露,来自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的一名支教志愿者。来之前我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要来支教。我想在我有限的时间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大山里面的孩子勇敢大胆地飞出去。我想在他们心里埋下教育的种子,经历风吹雨打后,总有一天会发芽长大,飞向自由的天空、无垠的大地和辽阔的海洋。”

  杨露是来自“索玛花支教”的一名支教教师。“索玛花支教”是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的重要公益项目之一,从2011年至今,项目已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美姑县、喜德县、布拖县、四川甘孜州九龙县等82所山村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支教志愿者累计1789人。

  “最初,我总是教育孩子们一定要走出沙漠,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看。最近几年,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鼓励他们走出去长见识、练本领,然后回来建设家乡,这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庞胜利说。

  2000年,庞胜利等15名河北保定学院毕业生踏上西行的列车,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任教。这批年轻的老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5年,为广袤的土地带去无尽的生命力。去年春天,一家位于且末本地的企业借助技术手段,用当地盐碱水还原海水,在沙漠筑起一座水产海鲜养殖的“绿洲”。项目的负责人正是多年前支教老师眼中的“淘小子”,如今他也成为了回报家乡的一份子。教育的力量穿过时光,将一个个年轻稚嫩的孩子领出荒漠边陲 ,又让爱呼唤着他们自愿回到家乡,为这片土地带来崭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