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曾宪斌)今年情人节当天,上海虹桥火车站首趟“乐游长三角”银发旅游专列满载老年游客启程。这趟列车不仅串联起长三角的春日胜景,更承载着中国社会对当前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切回应。银发列车以“公益+服务”为核心,通过政策支持、设施适老化升级与全链条服务创新,为老年群体架起通往“诗与远方”的桥梁,成为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温暖注脚。
适老化改造:从“走得了”
到“走得好”的暖心跨越
银发旅游列车的诞生,源于对老年群体出行痛点的深刻洞察。在老龄化社会加速的背景下,老年游客面临“数字鸿沟”、行动不便、行程紧凑等多重障碍。为此,铁路部门以适老化改造为突破口,将公益理念融入硬件升级与服务创新。
在硬件层面,列车配备防滑扶手、无障碍通道、紧急呼叫装置等12项适老化标准设施,并优化车厢布局,设置低地板、加宽座椅、助老扶手等。山西文旅集团与太铁集团联合推出的专列,更创新推出“一程多站”慢旅行模式,每日活动时长控制在6小时内,避免老年游客过度劳累。南宁局开行的赏花专列则配备便携式血压仪、助老药箱,随车医护团队实时监测健康状况。
服务层面,公益温度体现在细节关怀。商丘车站青年志愿者为老年旅客提供免费充电、行李搬运、方言引导等“一对一”帮扶;昆明局在专列上设置“爱心呼叫铃”,乘务员定时巡视为独行老人送餐送水。这些举措不仅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更传递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温情。
社会协同:多方联动
构建“银发友好型”生态圈
银发列车的公益价值,不仅在于单一运输服务的优化,更在于撬动多方资源,形成助老惠老的社会合力。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文旅企业深度合作,打造“铁路+康养+文化”产业链。例如,山西文旅集团联合太铁集团推出“百善苑”“清凉湾”等康养基地,将列车行程与医养旅居结合;安徽黄山通过“高铁+非遗民宿”模式,让老年游客沉浸式体验徽派文化。这种跨界融合既盘活了沿线旅游资源,又为老年人提供了高品质文化体验。
公益力量亦深度参与。商丘车站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成立“银发服务队”,全年累计服务超万人次;社会组织开展“代订票务”“健康讲座”等公益活动,缓解子女后顾之忧。值得一提的是,国家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更明确将银发列车纳入“民生工程”,通过超长期国债等政策支持适老化改造,预计到2027年建成160组适老型车组。
精神赋能:让“慢旅行”
成为老年群体的尊严之选
银发列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塑老年群体社会价值的载体。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它为老年人开辟了一片“慢风景”的精神栖息地。列车上的“慢时光”让老年游客重拾生活掌控感。在郑州局开行的Y483次列车上,老年旅客可参与摄影沙龙、养生课堂,或与同龄人畅谈人生故事;青岛“齐鲁之星”专列设置文化讲解员,带老人追溯齐长城历史,唤醒文化认同。这种深度体验让旅行超越观光,成为精神滋养的过程。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打破老年群体的社会隔离。代订票务、志愿者全程陪护等机制,缓解了“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车厢内自发形成的“棋牌圈”“读书会”,构建起新型社交网络。正如有过几次银发旅游专列体验的93岁老人华瑞良所言:“在列车上,我不再是‘被照顾者’,而是能自主探索世界的‘探索者’。”
当“适老化”从口号变为制度设计,当“老有所乐”从愿景走向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列车的轨迹,更是一个国家对生命尊严的郑重承诺。我们相信,这“趟”列车将带世人见证“银发浪潮”下的人文之光,载着老年人的诗与远方,驶向更有温度的未来。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