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温州力推“农村造血型慈善帮扶基地”建设 山区茶农“家门口”创业增收有路子
2025-04-16 09:48:5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李京霖)农村人口收入的稳步增长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近日,笔者走进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朝阳山的平阳黄汤茶叶基地,实地探访当地茶农如何在政策扶持和企业帮扶下,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年收入超5万元,真正做到创收有保障、增收有门路。

茶农增收:

家门口就业年收入超5万元

  水头镇朝阳山是畲族聚居地,也是平阳黄汤茶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产茶面积超过一万亩。日前,笔者来到朝阳山海拔400米的茶叶基地实地走访。

  “多亏了有这个基地,我们一家人的日子才能过得好。”今年64岁的钟炳余是朝阳山下双溪村人,6年前,他的老伴得了脑血栓,继而引发偏瘫,失去劳动能力。“我们采的茶叶,基地全部收走,给我们帮扶户的价格还更高。”钟老伯是茶叶基地30户帮扶户之一。他告诉笔者,他家有10亩茶园,去年为期50天的采茶季,3个在外工作的子女回来帮忙采茶,一个采茶季的收入能超过3万元。“基地收购茶叶的价格和数量都很稳定,采了茶叶拿去直接给现金,不怕会吃亏。”钟老伯说,“以前都是卖给私人,30元一斤、50元一斤都有,经常被压价。”除了采茶获得收入之外,钟老伯还在茶叶基地从事除草和施肥的工作。通过茶叶基地帮扶,他个人年收入超过5万元。

  今年75岁的茶农温端守也是因茶叶基地受益的一员。“没有这个基地,就没有我们山区老人现在这么好的收入。”温老伯是朝阳山下新联村人,他家有12亩茶园。去年采茶季,温老伯的茶园一天净收入接近500元。“这个基地办在这里,不只我满意,整个村的人都很满意。”温老伯靠着勤劳踏实,年收入接近4万元。

基地帮扶:

农户创收有保障增收有门路

  茶农们交口称赞的茶叶基地,正是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子久公司)位于朝阳山的“农村造血型慈善帮扶基地”。该基地占地4000亩,主要种植和加工用于制作平阳黄汤茶的本地特有品种——平阳特早。基地负责人、平阳黄汤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钟维标告诉笔者,基地除了自产鲜叶之外,还跟山区周边480户茶农签订了联营协议,每年茶农采摘的符合标准的鲜叶以市场价的120%收购,而其中30户帮扶户,收购价则是市场价的130%。此举给当地茶农吃下了“定心丸”,为茶农的创收提供了托底保障,为茶农的增收打开了门路。

  钟维标介绍,基地对签约的480户茶农进行统一培训,茶树的种植、施肥、除草,鲜叶的采摘规格均有统一标准和等级划分,收购时按照等级分级收购。同时,针对家庭困难的30户帮扶户,基地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通过发挥帮扶户的主观能动性,增加采茶量,进而提高他们的收入。

  2019年3月,子久公司的茶叶基地入选平阳县首批“农村造血型慈善帮扶基地”名单,2020年12月入选第二轮温州市名单,2023年入选市第三轮名单。截至目前,子久公司朝阳山“农村造血型慈善帮扶基地”累计带动周边农户2300人实现就业,1200户创收增收,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2万元。子久公司党支部第一书记周黎明告诉笔者,该帮扶基地除每年获得市县两级慈善总会共15万元的资金扶持之外,工作人员还会定期上门对帮扶基地开展政策解读、业务指导、帮扶指导等相关工作。

  据悉,目前,平阳县共有10家“农村造血型慈善帮扶基地”,其中市级3家、县级7家。

政策驱动:

为农户创收注入持久动力

  平阳县子久公司茶叶基地助力周边480户茶农实现创收增收的案例,正是温州市“农村造血型慈善帮扶基地”建设的生动缩影。

  温州市慈善总会专职副会长张建民表示,通过帮扶基地的建设,盘活土地资源为低收入农户创造福利性就业机会,就近安排部分困难农户在基地工作,并免费学习种植、管理等技术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能、增收,帮扶对象的年收入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5%。

  据悉,温州市“农村造血型慈善帮扶基地”建设由温州市慈善总会于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该项目以3年为一周期,已成功实施两轮,当前为第三轮,每轮评选出20家基地。截至目前,温州市慈善总会累计投入资金730万元,全市共扶持基地35家,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近5000人次,人均年增收超过14000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近65000人次。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