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动力”
2025-04-16 09:38:10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张迎迎)近年来,在全球能源转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光伏+农业”模式正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实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这一模式通过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有机融合,不仅破解了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还开辟了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长的新路径。

多样化“农光互补”模式显成效

  作为蔬菜生产大县,山东省兰陵县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80000公顷,年产量超过500万吨、产值突破100亿元,绿色电能正成为驱动“菜篮子”升级的新动能。

  在兰陵县下村乡西马山村的半山坡上,装机容量为5.99兆瓦的光伏板如蓝色铠甲覆盖山体,光伏板下200余头梅花鹿悠然踱步。村党支部书记李庆英说:“板上发电、板下养殖,节约土地资源还提高养殖效益,外加山坡上种植的蜜桃和冬桃,昔日荒山如今成了致富‘金山’。”

  这些现代农业的“黑科技”背后是稳定的电力支撑。国网兰陵县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赵其甲介绍,为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集约化,当地积极推行“智慧用能+综合能效”的运行方式,2024年新能源发电量5.65亿千瓦时,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87万吨。

  另一边,走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黄腊乡猛方农业光伏电站,只见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黄腊乡的万亩樱花相互辉映。

  据悉,黄腊乡猛方农业光伏电站是贵州能源集团(安顺)千万千瓦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项目建设的组成部分之一,总投资3.59亿元,光伏场区用地面积126.27公顷,规划装机容量10.7万千瓦。据了解,该项目属于“农光互补”型光伏电站项目,上方发电、下方种植,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智能光伏引领农业升级

  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农业设施基地,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顶部,光伏电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棚内,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依靠光伏发电提供的绿色能源,棚内农作物浇水、施肥、喷雾、控温等实现了智能控制。

  柳泉乡永新村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基地负责人马文宾说:“这些光伏大棚是在盐碱地上建造的,有排盐碱及微咸水淡化再利用系统和控温、通风、补光、余电上网、水肥一体化建设等。可以发电、防蒸、防风,不用棉被和卷帘机,全年恒温生产,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极大地方便了运营管理。”

  与传统农业大棚相比,高效智能恒温节水光伏大棚,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农业与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满足农业用电需求的同时还能将余电并网销售,为村集体经济带来额外收益。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五星村以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为依托,大力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滋养村集体经济“枝繁叶茂”,为推进乡村振兴增“光”添彩。

  看着眼前为村集体经济输送“能量”的清洁能源设备,五星村党支部书记郭玉春心里发展的底气更足了,“光伏板现在预计每年电量生产大概在30万度左右,光伏项目的稳定运行,让村里收入有了坚实保障,项目收益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帮扶困难群众等,真正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借“光”增收,以“能”发展,以“发电”为谋,壮“经济”之路。一块块光伏板变成了村集体增收的“稳定财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绿色动力”,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互利共赢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