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让清明更清朗 —— 文明绿色成为清明祭扫主旋律
2025-04-14 10:25:12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文昱洲)“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在春风拂柳的日子里,清明节如期而至。清明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各地积极开展清明节文明祭扫活动,让清明更清朗,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注入了文明、绿色、环保的新内涵。今年的清明节,各地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新多样的形式、扎实有力的安全保障措施,让文明祭扫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文明绿色正成为祭扫的主旋律,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着力量,让清明的天空更加清朗,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政策引领文明祭扫

  今年清明节前夕,民政部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五方面重点工作,为各地开展清明节祭扫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通知》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服务保障,确保殡葬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公开透明,杜绝乱收费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倡导文明祭扫,推动移风易俗,将殡葬移风易俗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安全管理,防范火灾风险;深化宣传引导,树立殡葬新风。

  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响应,纷纷部署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和安全管理等工作。江苏省民政厅召开全省清明祭扫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重要性,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排查安全隐患,全力保障群众祭扫活动安全、平稳、有序开展。

  湖南省民政厅、省文明办联合启动2025湖南省清明文化活动,倡导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推动清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启动仪式分为“家园”“家教”“家风”“家国”4个篇章,通过南县对散坟进行生态化改造的“绿色殡葬”实践和祁阳市大忠桥镇“追思诗会”等案例,展现了湖南在生态安葬、文明治丧、绿色祭扫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湖南省文明办还发布《2025湖南省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呼吁广大干部群众用文明之风赓续传统,用绿色行动守护家园。

  辽宁省精神文明办、省民政厅联合发布《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倡树文明祭祀新风,提出优化祭祀流程,推广植树绿化、踏青遥祭、清扫墓碑等文明祭祀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祭扫,减少传统祭祀方式,提倡鲜花换纸钱、网络寄哀思等环保祭扫方式。同时,传承弘扬孝老文化,培育践行优良家风,强化祭祀安全意识,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引领文明祭祀新风尚。

  青海省民政厅联合9部门制发《2025年全省春分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等方式,织密安全保障网,倡导移风易俗,创新服务举措,提升群众满意度。

形式创新,让文明祭扫深入人心

  生态葬公祭,回归自然的缅怀;红色诗词朗诵,传承红色基因;鲜花祭扫,芬芳传递思念;生态树葬,让生命与自然共生;书写家书,笔墨倾诉深情……各地祭扫活动推陈出新,传递文明新风。

  在北京市,4月2日,北京市民政局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举办“春融同祭,生命长青”生态葬公祭活动。活动现场,高约18米的纪念碑巍峨矗立,礼仪服务人员神情庄重地敬献花篮,全体人员肃立默哀,随后进行了诵读祭文、放飞平安鸽等环节。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殡葬,持续深化生态安葬内涵,推动殡葬领域绿色转型。骨灰海葬和自然葬逝者以质朴的方式回归自然,他们值得被铭记、被尊重。为方便群众追思亲人,长青生命纪念园还在园区内设置了10块电子屏,群众可自行选择电子墓碑的样式,填写寄语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思念。

  4月1日,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红色诗词朗诵活动,少先队员、党员干部及祭扫群众等以诗词朗诵的形式,重温红色经典。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该公墓相继举办了爱国主义教育联合祭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图文展览、“我为英烈来站岗”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等系列活动,并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的参观学习路线,让红色文化发挥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甘寨村生命公园内,黄花风铃木灿烂绽放。当地特意选择这类清明前后开花的树种,让生命的更迭与自然的韵律共鸣。在甘肃卧龙岗人文纪念园、兰州市烈士陵园等多个墓园向群众提供“鲜花换纸钱”服务。工作人员用鲜花换掉市民手中的纸钱等焚烧祭品,并宣传文明祭扫理念。前来祭扫的市民冯女士表示,相比过去烧纸钱、放鞭炮的方式,鲜花祭扫更加文明、安全,也更能体现对逝去亲人的尊重。

  “父亲在绿树环绕中长眠,是生命最好的归宿。”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生态树葬园区,市民孙阳抚摸着树干动情地说。2023 年,大兴安岭地区把开展生态树葬作为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在松岭、新林、呼中3个区试点,利用林间空隙实施节地安葬,实现林地保护与殡葬需求复合利用。家属申请生态树葬后,园区免除遗体火化、骨灰寄存、可降解骨灰盒及纪念牌费用,并提供全程免费服务。截至目前,已有69位逝者以生态树葬安葬。

  日前,河南省郑州市2025年清明节节地生态葬活动在河南福寿园举行,189位逝者家属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将亲人骨灰安葬于绿树之下,让逝者与自然融为一体,得以 “绿色安息”。

  在重庆市璧山区的西郊福寿园开展的以“一封家书”为主题的祭拜活动中,市民孙女士在信中潸然写下对父亲的思念。活动现场,市民们游览展馆、书写思念、敬献鲜花,园区还同步启动故事征集活动,鼓励市民提交承载特殊记忆的物件与家书。

科技助力,提升祭扫体验

  在山东省济南市,当地殡仪馆开展了以“若是别离”体验式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殡仪馆开放日活动,让逝者亲属与逝者做最后的挽别,让逝者与土地、鲜花融为一体;在广东省中山市,一辆“文明乡风行 助力百千万”中山市文明直通车开进板芙镇里溪村,开展移风易俗专场活动,让更多人摒弃铺张浪费的丧葬陋习,回归孝道的本质;在安徽省合肥市,“AI数字礼祭”出现在大蜀山文化陵园生态礼葬仪式中,通过AI技术,重现每位逝者的音容笑貌,让一张张老照片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这些创新形式让群众纷纷表示,祭扫在心不在形,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清明节期间,“代祭扫”“云祭扫”等服务也不断增多,为无法到现场祭扫的群众提供了便利。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统计,4月6日,选择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群众603.96万人次,占现场祭扫总人数的78.7%;全国开通1576个网络祭扫平台,服务网络祭扫群众11.71万人次;全国殡葬服务机构共安葬骨灰6030份,其中采取海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的有648份,占当日安葬总数的10.7%。

安全保障,为文明祭扫保驾护航

  清明假期前后,祭扫、郊游踏青等活动进入高峰,是森林火灾易发高发时段。各地积极采取措施,确保祭扫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在云南省普洱市,森林消防员在公墓入口和重点林区路口设置鲜花发放点,用鲜花置换群众携带的纸钱等焚烧祭品,并向群众宣传文明祭扫理念。在景迈山,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景迈山驻防分队分队长黄新金起飞一架无人机,对辖区内的古茶林和传统村落开展网格化巡查,同时派出消防员携灭火装备,对游客较多的区域进行巡护。利用森林火险智慧云平台的200多个探头,快速核查热点区域,及时排查火灾隐患,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

  在广西,AI赋能构筑的智能立体“防火墙”,从发现隐患到通知处理,形成了紧密的防控链路。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应用卫星遥感、视频图像、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起 “空天地”一体化山火防控体系,将山火隐患识别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

  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统计,4月4日至6日,全国提供现场祭扫服务的殡葬服务机构约6.55万个,参与服务保障工作人员约124.26万人次,疏导车辆约1232.68万台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约5433.95万人次,较2024年分别增加约14%、13%、21.4%、14.3%。各地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扎实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倡导绿色文明祭扫。清明节期间,全国殡葬服务机构未发生突发安全事件,群众祭扫活动安全平稳有序。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