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梁张丁 张攀江 祁新凯)这是一支由32名女教师自发组成的队伍,她们用七年时光为福利院儿童和留守儿童编织“爱的港湾”,从课后辅导到“家庭体验”,从艺术疗愈到心灵守护,她们以“教师+妈妈”的双重身份,托起数百名特殊儿童的成长希望。
近日,被江苏省政府、省慈善总会命名为“江苏省中小学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示范教育基地”的淮安市关天培小学“杏坛播爱”团队,被全国妇联授予“2024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2018年,12名福利院儿童进入关天培小学就读,他们被称为“福娃”。副校长黄海霞发现,“福娃”福明因长期无人辅导,连基础数学题都频频出错。学校随即发起志愿招募,20余名女教师主动请缨,成立“爱心教室”,每天放学后无偿辅导一个半小时。令人动容的是,许多老师“超时”坚守,甚至“抢着”一对一补课。“看到孩子们从畏惧测试到自信答题,一切都值得。”黄海霞说。?
“福娃”福军11岁前从未尝过生日蛋糕。2019年,志愿者杨雨旭为他举办人生第一场生日会,福军含泪许愿:“希望每年都能这样过生日。”此后,教师们将周末变成“家庭日”:带孩子们逛超市、做饭、谈心。副校长周亚萍曾因一名“福娃”搞恶作剧而自责,更坚定了“用爱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决心:“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被爱的安全感。”
2021年,青年教师郭佳薇发现留守儿童小彤冒雨独行、沉默寡言。她走访调查后,不但积极加入团队,还倡议将关爱延伸至全校的留守儿童。由此,学校创新开设沙画、扎染、合唱等美育课程,成立“天培童声合唱团”,用艺术治愈心灵。“以前不敢说话的孩子,现在成了领唱!”校长李坚感慨道。
7年来,这支队伍从20人扩至32人,累计辅导超5000小时,惠及220余名儿童。孩子们用手工花、珍藏照片表达感激;曾经的“问题少年”成长为阳光少年;留守儿童在合唱团找到自信……“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是良心事业。”志愿者陶林道出团队初心。
校长李坚表示,未来将联合社会机构拓展服务范围,让更多困境儿童受益。“杏坛播爱”的故事仍在续写——这群“教师妈妈”用温柔与坚韧证明:爱,能融化孤独,照亮未来。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