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曾宪斌)在贵州省连绵的群山中,“善行贵州·益童乐园”项目如同一盏明灯,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构建起覆盖9个市州、47个区县的102个服务站点。这个由贵州省慈善总会联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发起、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字节跳动)支持的项目,累计投入5161.46万元,通过“专职工作者+志愿者+数字化管理”的创新模式,为超过407万人次儿童搭建起安全、有趣的校外成长平台。
面对贵州作为全国最大易地“扶贫”搬迁省的现实需求,“益童乐园”精准破解三大难题:在时间维度上,填补课后“空窗期”,各站点实行“5+2”服务制(工作日16:00-20:00,周末全天开放);在空间维度上,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黔东南州三穗县彩虹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形成儿童服务矩阵;在心理维度上,建立“成长档案+定期家访”机制,如遵义市习水县东皇街道岷山路社区通过上千堂益智课程,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在文化传承领域,项目展现出独特智慧。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批林村建立的“高坡童笙·芦笙传习馆”,让苗族芦笙技艺走进课堂,孩子们不仅登上路边音乐会舞台,更在省级评选中屡获殊荣。这种“非遗进乐园”的模式,既守护了56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态传承力量。
在海拔1400米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塘镇“云上社区”,互联网技术突破地理屏障:通过“巨量益梦行动”公益直播,山里孩子的扎染作品获得9万次点赞;“航天梦想公益讲堂”让侗族女孩通过字节跳动捐赠的VR眼镜“走进”空间站;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194场主题活动、202场特色活动的精准督导。这种“云端双驱动”模式——既把世界带进大山,也让大山走向世界——正是字节跳动公益技术赋能的生动体现。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的蜕变更具象征意义:从抖音短视频走红的“遇乐队”,到获得定制音乐教室、登上央视舞台,印证着“被看见的力量”。数据显示,项目通过142万人次的在线演唱会、3000小时志愿服务,让30%的受益儿童获得省级以上展示机会。
在黔东南州雷公山腹地,“小小河长”培养计划见证着公益力量的裂变效应。最初30个孩子组成的巡河队,如今已发展成600个家庭参与的生态保护网络,他们发明的“塑料瓶换文具”机制让社区河道重现清澈。这种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正是项目构建公益生态的缩影。政府提供场地与政策支持,企业捐赠智能设备,67000人次志愿者构成服务中坚,而受益儿童家长则组建起42支社区互助队。
更令人动容的是“爱的传递”:首批受益者杨慧欣考入初中后,主动返回站点担任“小老师”,用当年社工教导她的耐心,帮助3岁失语儿童开口说话。这种“受益者—志愿者—传承者”的转化,使得项目7年间接力培育出300余名本土社工人才。
当批林村的芦笙回荡山谷,当海嘎小学的吉他奏出新曲,“益童乐园”的故事早已超越简单助学。它用7年时间证明: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每份天赋都应当被点亮。从填补照管空白到激发成长潜能,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培育,在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托举下,这座没有围墙的成长乐园,正为贵州儿童绘就“可触摸的未来”——在这里,山与海没有界限,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每个梦想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