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张迎迎)“十四五”以来,以工代赈已经由一项专项扶贫政策转变为一项综合性帮扶政策,包含促进就业增收、提升劳动技能、推动区域发展等多种功能。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以工代赈资金投入,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探索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就业增收与基建提升双赢
春日里,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谢家湾乡刘家河湾村道路护坡、排水渠整修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发出阵阵轰鸣声。工人们分工明确、紧密协作,争分夺秒地修缮道路护坡。
“刘家河湾村以工代赈项目包含改建道路、巷道硬化排水、防护、护栏等工程。”甘谷县谢家湾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黄文杰介绍,自3月份开工以来,已完成1100米清淤堤防,3处石墙护坡1200立方米,全部工程预计将在11月全面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村里环境面貌,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悉,今年,甘谷县已下达以工代赈项目2项,总投资1155万元,施工期间预计组织当地务工群众149人参与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发放劳务酬劳354万元。
在安徽省,近日,宿州市萧县赵庄镇农村交通以工代赈项目开工仪式在该镇举行,该项目通过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优先吸纳当地脱贫户、低收入群众务工预计可提供120余个就近就业岗位,发放劳务报酬115万元以上,实现“赈济”与“建设”双赢。今年2月,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大坪乡2025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在草鞋村顺利开工。该项目计划吸纳140余名群众参与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48万元,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技能培训为困难群众赋能
以工代赈工程不仅着眼于经济帮扶,更致力于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江源镇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总投资624万元,吸引众多困难村民报名参与。
江源镇月湾村党委书记李立群介绍道,目前项目报名人数达300多人,已用工200多人。此次共设置10个公益性岗位,主要针对弱劳动力和残疾人。
“开工后我一直跟着师傅学放线,现在基本掌握了,也能看懂一些图纸。”月湾村村民毛树根表示,以前在外地打工,家里老人无人照料。村里有了这个项目,他就参与进来了,既能照顾家庭,还能学到手艺,以后出去工作更有底气,现在收入也不错,每月有三四千元。
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的实施,是江源镇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随着村民从“务工者”向“技能工”转变,基础设施短板逐渐变为发展跳板,江源镇月湾村和顺源村正逐步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以工代赈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带领村民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29个以工代赈项目如星火燎原,预计带动近万名农村劳动力端稳“技能碗”,发放劳务报酬1.52亿元,人均增收突破1.6万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高闸镇,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已组织110名村民参与施工,并通过“培训+上岗”模式开展技能实训。据统计,该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14.87万元,人均增收超万元。
通过以工代赈模式,让就业变得更为容易与普惠。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地群众的生活压力,也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