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诠释“民生为大” 彰显“中国温度” ——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议题
2025-03-10 23:01:2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王学军)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议题引发两会代表委员们广泛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这些民生关切精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彰显“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治理智慧。

让老百姓“钱袋子”更充实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系列举措安排聚焦需求释放和供给提升,精准发力。

  老百姓“钱袋子”更充实,消费动力才更足。代表委员们指出,要多措并举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

  “以旧换新”是当前我国消费领域的一大热词,消费品以旧换新一系列政策举措正持续激活消费动能。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商文江委员指出,以旧换新能够让广大消费者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解决制约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方面的问题,是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商文江委员认为,提振消费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多出实招。“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一环。”他提出要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让消费者能够更放心、省心、舒心。

  “切实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权益,缩小收入差距,让社会收入形成‘橄榄型’结构,是当前政策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分析,通过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减轻“后顾之忧”,百姓才能放心消费,进而激活内需市场。

让老年人生活更幸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让所有老年人有幸福美满的晚年,是牵动亿万家庭的家事,也是关乎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兰州瑞岭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家政事业部负责人赵振香表示,报告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将成为化解家庭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建议推动物业与家政服务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场景,实现居家养老“响应效率最优化”,让“远亲不如近邻”延展出新内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表示,就医和养老是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实现“老有所养、老有优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盼。李国华委员建议结合浦东新区经验,通过科技赋能,推进“养老机构+互联网医院”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创新模式,开设专属线上就诊通道,为养老机构提供便捷可及的优质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评估、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复诊续方、医保结算、药品配送、绿色通道和健康科普等服务,满足养老机构老年人多学科慢性病诊疗等需求,打通医养服务“最后一公里”。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

  “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好房子”出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载着群众对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期待。

  “人民群众对‘好日子’的定义里,‘好房子’占了很大比重。加快推广模块化建筑技术,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居民住上‘好房子’。我们将努力打造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助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建国委员表示。

  “让每一位市民安居乐业,既是我们的共同心愿,也是政府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表示,作为广东省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城市之一,东莞已累计筹集和建设8.7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东莞探索保障性住房购房意愿线上登记制度,建立房源轮候库,累计收集超过1.87万户家庭的购房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中曹司街道党工委书记袁姝把政府工作报告上“民生保障扎实稳固”这句做出标记。“报告暖意十足,多处提到民生热点。去年,基础养老金提高了、房贷利率下调了,我们街道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居民们对改革发展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袁姝代表的发言饱含喜悦之情。

让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少代表委员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每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各地在政策落实中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用于支持扩大就业等民生领域,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桥说,江苏正探索推动“高校-高新区”协同发展,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高新区企业的无缝对接,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社会保障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其提质扩面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和增进人民福祉。”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委常委、瑞金市委书记尹忠表示,近年来,瑞金市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新业态就业人员参保率,守住兜牢民生底线,让幸福可感可及。“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主线,持续推动社会保障提质扩面,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尹忠代表说。

  社区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最基础的单元。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肖娜代表表示,报告中“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乡镇街道服务管理力量,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等部署,为她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理出了思路,“我们计划盘活社区闲置资源,新建服务空间,同时引入‘第三方’为居民提供服务,以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可持续运营能力,让社区焕发新的活力,不断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报告强调,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4年来,甘肃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7.56%,我们一定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吕林邦表示,要认真落实过渡期现有财政帮扶政策,保持投入总体稳定,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继续倾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补短板、打基础。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