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慈善总会原会长范宝俊同志2025年2月1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中华慈善总会失去了一位老领导,慈善行业失去了一位老同志,各界爱心人士失去了一位老朋友。斯人远去,徒留怀念。
范宝俊同志的一生是忠诚于党、信念坚定、恪守初心的一生,是立业为善、倾情为民、甘于奉献的一生。他在民政领域耕耘27年,从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岗位直至民政部副部长。卸任后又在慈善领域耕耘12载,成为中华慈善总会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任会长。12年间,他将“奉献、付出、为百姓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工作座右铭,足迹走遍全国最贫困地区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救援现场,带领总会全体人员在慈善款物筹募、紧急赈灾救援、项目开拓运行、对外交流合作、慈善文化宣传、组织内部管理等方面多措并举、多轨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曾与之工作、交往以及了解他的人们无不评价他是一位兼具理性思考与工作热情的领导者,一位慈善领域坚定的行动派与实干家。
慈善事业的深入思考者
2002年5月1日,中华慈善总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范宝俊当选为总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大会讲话中,他逐一列举了总会下一步工作重点: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了解,由此树立与培植社会慈善意识;强化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透明度与公信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强化慈善人才培养,加强财务与项目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强化慈善资源动员能力;重视慈善理论与实践研究,助力推动慈善法规、政策的完善;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让中国慈善走向世界。
实践证明,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在他出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的第一年,善款善物筹募便分别较过往一年增长15%和20%。总会慈善信息时常见诸全国各大主流媒体,推动慈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满腔热情宣讲慈善理念,传播慈善文化,介绍慈善项目。不仅向各地群众宣传,也向各级领导宣传,赢得他们对总会与当地慈善事业的支持和帮助。
范宝俊极为重视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强调工作人员遵法守纪意识,有效规避项目运行中的法律风险。他上任伊始,便促成了总会法律顾问处的建立,并在之后工作中持续发挥保驾护航作用。为了节省行政开支,将更多资金用于慈善项目,他力主对总会常设机构进行精简,在定岗、定编、定责基础上对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管理。在他的主持下,总会先后制定了人事、劳资、档案等方面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2001年,在出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之前,范宝俊以民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身份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形势与使命》。从国际大环境为中国慈善事业生长提供了良好时机、国内经济社会转型为慈善事业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政策有利于创造慈善事业生长环境等三个方面深刻翔实地阐述了中国慈善事业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同时也指出了慈善事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法规政策、理论研究、舆论宣传等方面的滞后等。他认为,中国慈善事业要紧紧抓住发展时机,完成五大任务,即“通过全面弘扬慈善公益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浓厚气氛;努力推动建立健全慈善法规及政策;立足社区,根植基层,推进社会慈善网络健康生长;强化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高慈善透明度与公信力;积极学习借鉴国际行之有效的经验及做法”。
2004年全国两会,作为全国政协常委,范宝俊提交了《关于推动第三次分配的提案》。提案指出:社会分配机制为三重,其一是在市场机制上的初次分配,企业通过经营获得收入;其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实施的第二次分配;其三,当仅通过税收不足以调节贫富差距的时候,需要在自愿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分配,即慈善公益事业,让社会分配更趋公平,市场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提案对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作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在范宝俊12年的慈善生涯中,其专著《慈善步履》收录了他自2001年至2011年所撰写的有关慈善工作的文章与讲话,记录了一位慈善组织领导者的工作与感悟,也印证了中华慈善总会10余年间在紧急救灾、款物筹募、项目管理、对外交流、文化宣传、自身建设等方面所走过的坚实历程。其间,他对慈善工作的许多思考即便今天再读依旧令人印象深刻。
慈善项目的积极推动者
范宝俊始终认为:慈善项目的恰当确立与周密实施是衡量一个慈善组织工作水平、业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慈善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证明。
他上任当日,中华慈善总会便同步启动了“慈善一元捐”行动,充分体现了“不以善小而不为”的中华传统理念与现实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项目有力地激发了广大爱心人士的慈善热情,有效推动了慈善捐赠的社会化、平民化。
“药品援助”是中华慈善总会经久不衰的“拳头项目”,范宝俊为项目的建立与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与精力。
2003年7月,中华慈善总会与全球知名医药领域跨国集团诺华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开中外合作大型慈善药品援助项目之先河。同年9月,双方即在北京成立“格列卫患者援助项目”办公室,开通援助热线,开展援助活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众多白血病与恶性肿瘤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之光。
格列卫项目的成功为更多药品援助项目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开拓了路径。随之,总会与国际知名药企阿斯利康合作开展了“易瑞沙慈善赠药项目”,与拜耳医药公司合作开展了“多吉美项目”,还有针对肺癌晚期患者的“特罗凯慈善赠药项目”、戈谢氏病患者的“思而赞慈善赠药项目”、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健行天下”救助项目、肿瘤患者的“康爱新生素·新生工程”等。
针对贫困患者的手术治疗类项目是范宝俊在任期间重点实施的慈善医疗项目。总会与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合作的“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就是其典型代表。“微笑列车项目”由总会首任会长崔乃夫创立,第二任会长阎明复接力推进,范宝俊在任期间更将项目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程度日益加深,使之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外合作慈善项目之一。迄今为止,“微笑列车项目”已在中国大地实施25年,累计投入善款逾15亿元,完成唇腭裂及序列治疗手术45万余例,与全国400余家医院开展合作,培训专科医护人员2万余人次,被社会各界誉为“最得民心的民心工程”。
2011年2月,中华慈善总会“‘为了我们的孩子’——千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救助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项目以“不让一颗先心病孩子的心脏因家庭困难而停止跳动”的承诺为使命,通过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的方式为先心病儿童实施免费手术治疗,帮助患儿恢复身体健康,助力减轻患病家庭困难。截至目前,项目爱心医疗队6次深入新疆戈壁,23次往返青藏高原,辗转内蒙古、黑龙江、宁夏、广西、四川等地区,行程45万公里,对56万名儿童进行筛查,投入费用近1.2亿元,成功为4426名困难家庭先心病儿童免费实施手术治疗并全部健康出院。
此外,总会还联合全国会员单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号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层医疗单位扶持项目,为贫困患者提供优质、低廉以至免费的就医条件。
在范宝俊主持下,总会还在全国各地合作建立慈善医院,集中开展慈善医疗项目,为孤、残、贫患者提供医疗救助,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中华慈善“吉林延安”医院启动了“爱心天使”儿童脑瘫救助项目,中华慈善(焦作)医院实施了“星光计划”“慈善关爱贫困母亲”“光明行动”“先心救助”等多种慈善救助项目,中华慈善(淄博)医院建立了慈善援助血液透析净化中心等。包括康复培训、心理援助等形式多样、为社会所需的慈善项目也在各地悄然兴起。
慈善不仅扶贫助困、治病救人,而且关爱心灵、关注成长。2011年初,中华慈善总会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我国第一套中小学慈善类读物《慈善读本》,旨在将慈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传播慈善文化,推进青少年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范宝俊对此予以大力支持。2011年11月,总会正式实施以《慈善读本》为载体的“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被誉为慈善“基因项目”“种子工程”。
范宝俊会长在任期间,中华慈善总会共实施各类慈善项目31个,设立28个专项基金。使困难群众得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救助,总会的慈善资源与社会声誉得到稳步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总会在慈善领域的地位。
赈灾救援的躬先士卒者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尽管已成过往,但人们不会忘记那场没有硝烟的殊死之战,如同人们不会忘记20年前抗击非典疫情的战斗。
2003年春,非典暴发,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时间向全国团体会员发出《关于积极开展抗击非典斗争的倡议》。总会全体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接收捐赠及向抗击非典一线发放抗疫款物的工作。在范宝俊带领下,仅一个多月时间,总会便接收并发放了价值逾1亿元抗疫款物。
2004年12月,前所未有的印度洋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多国造成了空前的灾难。那段日子,范宝俊时刻都在思考中华慈善总会和全国慈善组织该以怎样的方式投入国际救援工作。2005年元旦,范宝俊向民政部汇报了总会参与印度洋海啸救助活动的设想,得到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为保证赈灾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会专门成立了“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工作领导小组”,范宝俊出任组长,始终身先士卒、身居一线。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的倡议随着媒体广泛传播,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总会先后与合作单位在首都工人体育场举办了大型赈灾义演、赈灾音乐会现场直播、中国书画家大型笔会、京剧老艺术家爱心义演以及企业家、艺术家义拍活动等。总会工作每天24小时连轴运转,短短十数天就为海啸灾区捐款6300多万元。其间,范宝俊带领总会工作人员多次冒着危险远赴海啸灾区进行实地考察,落实居民新村建设计划。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先后为斯里兰卡捐建了3个“中国—斯里兰卡友谊村”。这次跨国救援行动也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的成熟与发展。
范宝俊在任期间,经历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2010年西南五省严重干旱、玉树大地震等重大灾害,他带领总会工作人员与全国各地慈善会一道,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赢得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也在中华民族慈善赈灾史志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慈善组织建设的身体力行者
范宝俊会长在任期间,正是中国慈善事业广启善门、广开善路、广结善缘的时期。
国际交流方面,作为国际联合劝募协会中国大陆唯一会员,2002年5月,范宝俊率领由32名慈善工作者和慈善家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联合劝募协会2002年世界大会。其后,他多次率团对国际知名药企、慈善机构等进行访问考察,为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慈善项目、提高中国慈善组织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慈善融入世界、世界慈善了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方面,范宝俊会长每年都用大量时间奔走于全国各地慈善活动现场。尽管在总会的工作异常繁忙,年逾花甲的他身体也大不如前,但他总能挤出时间参加各省市以至区县的慈善活动。每到基层,他不仅带去中华慈善总会善款善物的支持,更是将总会与各地慈善组织的优秀经验分享给大家,为当地慈善组织建设与慈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范宝俊会长常把慈善组织依法治善、依法行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反复强调,规范运行是慈善组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任期间,他经常主持开展总会与地方慈善会的法制教育和培训活动,对规范募捐、项目工作,调处法律纠纷等大有裨益。针对当时我国慈善捐赠缺乏政策法律支持的现实,他积极向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对慈善事业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收优惠。
与之相适应,他尤其注重慈善理论研究,对我国慈善事业现状、政策法规环境与慈善组织管理运作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探讨,先后发表了《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研究》等专题文章。
2004年与2006年,中华慈善总会先后两次主办“国际慈善法律比较研讨会”,旨在通过与国际慈善法律研究者的交流讨论,收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建议,为中国慈善立法筑桥铺路。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在征求意见与建议期间,“国际法律比较研讨会”的召开为中国慈善立法发挥了聚智聚力、献计献策的作用。
在范宝俊主持下,总会先后主办了“中华慈善论坛”“国际慈善论坛”“慈善理论研讨会”等。
内部管理方面,范宝俊始终将总会规范化建设置于日常工作首位。2011年,总会“项目审批委员会”宣告成立,力争从源头上为项目把关定向,杜绝项目设立的盲目性、随机性,有效降低了总会风险,持久维护了总会声誉。在任期间,他主持制定了总会《筹募管理办法》《捐赠物资接收管理使用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基金管理办法》《特大自然灾害等救助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范与制度,确保了总会的健康发展,行稳致远。他的贡献令中华慈善总会以及全体慈善人受益至今,没齿难忘。
范宝俊老会长,安息吧!任岁月流转,唯记忆永存。您所付出的心血与作出的贡献正在慈善厚土开花结果;您所钟爱的事业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正由更多的人们继承传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