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赵得地 陈超琼)社区慈善的活力在哪里?当前社区慈善还有哪些问题?如何实现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日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慈善总会带着这些疑问深入调研明星公益品牌——“百岁粥坊”,寻找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今年,是“百岁粥坊”走上慈善公益之路的第9年。周一到周五,粥坊都会为社区高龄老人、困难群众以及附近环卫工人提供热粥、鸡蛋、包子和小咸菜。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粥坊还会准备好粽子、月饼等应景点心,让每个前来用餐的人都吃得放心、舒心。负责人周惠英讲述着粥坊的日常:“环卫工人上班早,五点半左右就基本吃完早餐工作去了。老年人睡觉短,6点前,我们的义工已经将热粥送到没人照顾、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家里了。”收拾妥当后,工作人员也打开了话匣子,纷纷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来粥坊捐款捐物的爱心人士很多,从2018年开始我就用小本子记着。”李盈芬是粥坊的“兼职财务”,她从布袋里掏出慈善账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一笔捐款。“一般大公司捐赠的慈善数额太大,我们义工个人是不收的,都是请爱心企业直接向社区捐款,小笔的捐款和捐物,都记录在这个本子上。”
有老人捐出省吃俭用的1万元,为粥坊购置了桌椅和沙发;有老人捐出了自己过寿时子女孝敬他的1万元礼金;辖区幼儿园、小学组织爱心义卖,将爱心款捐给了粥坊;还有海曙区的机关干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也都给粥坊捐过善款。
9年来,粥坊增加的数字不仅仅在于资金,还有义工。义工车爱丽原先是被社区关照的帮扶对象,在粥坊阿姨们的带动下,已经加入义工队伍3年了,原先是一周两天,现在义工多了,就每周五早上来帮忙,其他时间,在文昌社区慈善商店做义工。
有喜也有忧,谈到粥坊运营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周惠英不禁皱起眉头。“我今年75岁了,义工骨干沈秀凤今年都89岁了。”原来,粥坊的义工大多数是退休老人,每天的工作任务已经非常考验体力和精力。
2年前,沈秀凤因为身体原因,在义工们多次劝说后,才不再参与粥坊的日常工作,但她坚持每个月都捐赠退休金给粥坊,以前是每月捐1500元,现在增加到2000元,至今已累计捐款20余万元。“我肯定会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但接下来由谁担起这个责任……”周惠英表示,随着团队义工骨干年龄的增长,迫切需要一位年轻的“掌门人”来带领粥坊志愿团队继续走下去。
“开粥坊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份爱心一直坚持下来,这是一个信心的问题。”粥坊所在地文昌社区的社会组织负责人王蒙表示,整个社区大家庭都会上下一起努力,充满信心,共同守护着爱心粥坊的传承。
社区慈善要发展,“人”至关重要。为此,海曙区慈善总会制定了一套系统、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海曙区慈善总会副会长管存根介绍说:“未来的社区慈善工作者,一定是复合型人才。海曙区慈善总会通过定期举办的义工活动,不断发现、吸纳新的义工加入,再通过专业评估与分类,建立社区慈善人才库,根据他们的专长安排到相应的慈善义工团队,进行实践锻炼。当符合‘接班人’的标准,便有机会提拔成为新的志愿团队负责人。其间,海曙区慈善总会还将会同街道以及社区,为‘接班人’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帮助。”
管存根表示,社区慈善要长久发展,要和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从2022年6月1日开始,海曙区慈善总会推出‘慈善商店+天天义工’慈善活动模式,随着基层慈善工作站建设的全面铺开,将‘天天义工’服务形式持续引向深入,深受居民欢迎。”至今,海曙区33支义工大队纷纷结合自身技能和特色在敬老、助残、送餐等方面开展经常性服务,极大推进了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