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汤啸天)近日,笔者观看了纪录电影《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被主人公杨新华和他的伙伴们抱团取暖、与癌症抗争的顽强精神深深感动。这是一部用了3年半时间,跟踪拍摄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182个社区块之一的南京东路块(以下简称南东块)的纪录片。镜头对准一群患有癌症的病人,他们在生命的倒计时阶段依然坚持传播爱心,他们焕发出的阳光与热情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颠覆了人们对病人的习惯认知。
“火种”燃烧暖四方
被人称为“最接近死亡的志愿者”杨新华,今年71岁,是于2011年实施胃癌手术的癌症病人。老杨在经历了肉体和内心的双重煎熬之后,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决心担任癌症康复俱乐部南东块长。所谓“块长”既没有报酬,也没有资源,完全是义务劳动。至今老杨已患癌13年,不仅每天锻炼身体,还带起了117人的抗癌团队。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伙伴们不仅彼此勉励,还热心公益事业,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
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火种,对癌症患者而言,他们更需要精神火种的力量。老杨就像一颗火种,在燃烧自己的过程当中,把他所有的能量释放了出来。如今的老杨,每天健步行走1万步,入户登门访病友、四处奔走搞活动、走街串巷“拉赞助”,放大传导“快乐每一天”的信念,使得病友们也能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快乐每一人”。
常人或许很难想象,癌症患者也能穿上婚纱办金婚纪念活动。由于患病服药等原因,为癌症患者找到适合其体态的婚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知有患者遭遇了类似问题,杨新华不怕难,不怕烦,从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入选、寻找服装开始,一点一滴地迎难而上,最终纪念活动成功举办,他为会场带来了满堂笑声,也给自己带来了难得的收获。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既需要医学手段的科学应用,也需要心理力量的支持。而延续癌症患者的尊严,更加需要精神的火种发光发热。
抱团取暖御风寒
在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有182个社区块。今年8月20日,“2024上海市社会组织品牌项目展示”活动公布了今年选出的96个品牌项目,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主办的癌症患者互助康复志愿服务项目也在其中。在上海的人民公园,距离人们熟识的“相亲角”的不远处,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志愿者有一块专属的角落。在这里,老杨和他的伙伴有时给病友量血压、测血糖,有时给病友们介绍科普抗癌知识,有时邀请有才艺的病友一起联欢。
癌症患者互助康复志愿服务的与众不同在于,所有参与者都是癌症病人,大家用互助的方法与癌症抗争,并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癌症患者之间的互助,是利用“同病相连”的客观条件,面对共同的病魔,思考共同的对策,交流各自的心得,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能量。由于“同病相连”,大家无利益冲突、无心理阻隔、无病耻感、无歧视,心和心的距离格外靠近,情与情的互通更易实现。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每个人都献出了自己的体温,并且都从别人的身上获得了新的温度和能量。爱的酝酿、生成、传播具有倍增效应。自助使得癌症病友获得了顽强的毅力,成果不仅是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更是人生正能量的充分释放。
传播大爱暖人间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在历时11年的互助坚守中,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癌症患者释放的大爱能量,志愿加入老杨的队伍中。每当南东块组织活动,来自各方面的力量鼎力支持。有的乐队赶来为活动增添美妙的音乐,有的企业送来了捐赠的钱物,有的部门提供场地支持,有的驻地单位领导亲临现场助阵。其中,来自上海越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樊婷婷和徐标新近10年来一直坚持为癌症患者义务演出,还在每年的春节随老杨去病友家中慰问鼓劲。
有学者认为,“离死亡越近,离世俗愈远”。笔者感到需要补充的是,这一说法的逆定理不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终点,但生命的质量是需要倾心打造的。能够在生命的倒计时阶段传播大爱,具有更为强烈的自助与互助作用,受益的是患者自身,更是整个社会。导演郑跃表示,对于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志愿者而言,也许在生理上,他们比普通人接近死亡,但在心理上,他们最懂得生命的可贵。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所记录的是一群既平凡又特殊的病人。说其平凡,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说其特殊,是因为他们不幸罹患癌症但奋起与癌症抗争,并在抗争中获得快乐,生动展现了人性的光芒。他们用生命的倒计时传播大爱,不仅是对自我的慰藉,其社会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再认知;告诉人们患者并不一定是社会的负担,癌症患者也能在互助中提高生命的质量;提醒社会治理工作者,只要做好组织工作,患者也可以奉献志愿者的力量。
(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退休编审,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市第二、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特邀监督员)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