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睦邻互助 开启居家养老新生活
2024-12-11 09:56:1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彭益舟)为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在分析农村老年人实际需求、总结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农村场地优势,弘扬邻里互助传统,以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 回应居家服务需求

  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继续改造提升70个以上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推动形成“县级机构—区域中心—(村)社区站点—老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目前,扬州市改造提升82个农村互助养老睦邻点的任务目标已全面完成,其中76个站点投入运营。

  在江都区延庆村互助睦邻点的理发室内,助老员们忙得不亦乐乎,为老人理发、刮胡子。“奶奶,您过来坐,我帮你理发!”60岁的尤庆香是延庆村“助老先锋队”的成员,她常常上门为老人提供理发、修脚、送餐等养老服务,颇受大家信赖。延庆村“助老先锋队”成员有20多人,由村里的党员代表、乡村振兴好青年、社会工作师、助老员、低龄老人、乡贤能人等组成,他们与高龄、困难老人结对帮扶,及时回应和解决老人的求助和期盼,成为农村互助养老的一股特殊力量。

  据悉,各睦邻点建成后,坚持“政府支持、集体组织、村民互助、公益参与”原则,在村“两委”组织下推行志愿互助养老模式,建立村干部挂钩制度,积极吸收本村公益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低龄健康老年人、老党员、留守妇女等参与睦邻点日常服务,着力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坚持问题导向,以小区“睦邻驿站”为基础,推动共驻共建、物业管理、综合调处、居民自治等多方资源向小区下沉,推动社区治理重心下移,让小区“睦邻驿站”成为问题纠纷的调处地、群众工作的策源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民政局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各镇立足本乡本土,依托村民家庭、村民自营餐饮场所作为“邻里互助点”,发动未就业、有爱心、厨艺好的村民为低保、特困、高龄、独居、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邻里”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分类引导 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在上海市,面对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浦东新区民政局、镇政府及相关单位对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睦邻互助点”进行分类指导和规范,鼓励老年人以邻里间的感情为纽带,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建主题不同的“睦邻互助点”,培育了书院镇外灶村阳光睦邻互助点、康桥镇沿北村百草园睦邻互助点、大团镇金石村夕笑乐睦邻点、老港镇大河村爱心睦邻点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睦邻互助点”。

  据悉,“睦邻互助点”由当地热心的老年村民提供场所,由热心志愿者召集组织,鼓励低龄老人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帮助高龄老人。许多睦邻点关注困难、重残、高龄独居等人群,成为邻里互助的温暖载体,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精神需求。通过发挥群众领袖影响,促进邻里和谐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爱老敬老模范人物,如周浦镇“红善”睦邻点点长顾美琴获得“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2020年“睦邻暖夕阳”品牌入围上海市民政系统第三届优秀文化品牌。

  在陕西省,为满足农村留守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西安市积极探索农村邻里互助老年餐桌试点,采取政府补助、企业让利、村(居)补贴、慈善捐助、居民适当自付等多元筹资机制,2024年首次在全市涉农区县试点建设100个农村邻里互助老年餐桌(邻里助餐点),目前已正常运行93个,解决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老人助餐服务刚性需求。去年8月,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胜利桥街道人民路邯钢社区积极对接市睦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当月便开办起了“睦邻互助食堂”,周一至周五,每天为辖区内20名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午餐,解决了独居老人买菜做饭不方便的问题。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