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0年发展,中华慈善总会的资源愈加雄厚,实力愈加显著。无论是政治引领还是组织构建,资源整合还是项目运行,文化建设还是品牌价值,都以量的积累产生了质的飞跃,令中华慈善总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资源。
中华慈善总会在四川汶川开展慈善帮扶活动
图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少年手拉手活动现场
中华慈善总会党委、机关工会委员会组织总会全体人员前往“京西第一红村”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参观学习
党建引领
政治为本,本正业成。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复兴和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相连,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与民族文化脉脉相承。而广大慈善组织也在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一步步塑造自我、铸造辉煌。
作为民政部直属社会组织,中华慈善总会长期坚持政治为本,不断夯实党建根基,深度筑牢思想之魂,全面实现本正业立。继2017年成立中华慈善总会党委、纪委后,2020年,总会党委实施改选,严格落实社会组织党委班子与管理班子成员双向进入的要求,确保总会党委会把关决策和会长办公会事项研究的政治一致性。同时选举产生新的纪委班子,强化监督执纪与问责,筑起反腐倡廉坚强防线,并重新调整设置7个党支部,将流动党员统一纳入支部管理,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队伍建设
30年来,中华慈善总会不断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制度和议事决策机制,充分注重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发挥,合理调整内设机构,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决策民主科学,运行高效务实。坚持开展内部机构调整改革,健全综合部门,优化业务部门,不断修订完善包括内部建设、项目基金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公开等在内的40多项管理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切实保障了总会各项工作稳步健康地发展。
30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全体人员都将敬业精业作为慈善工作者履职之道,不断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开展培训工作。不断强化慈善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敬畏法律法规,严守规章制度,永葆慈善事业清正廉洁的本色。
会员平台
慈善的引力宛若磁石,慈善的朋友遍及天下。
30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广播善念,广结善缘,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全国各地500余家会员单位、20余位个人会员的全国性枢纽型慈善组织,铺展成为遍布全国、规模庞大的慈善会网络,为联合实施慈善项目、传播慈善文化、帮扶各地困难群众、助力各地社会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
品牌价值
慈善品牌是一个慈善组织生存的根本、发展的灵魂。30年来,中华慈善总会高度重视慈善项目与文化品牌建设,使日益丰富的项目、活动与不断积厚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相映生辉,逐步实现了从扶弱济困、安老助孤、赈灾救援等传统领域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艺术、环保等更广泛领域拓展的发展之路。30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并发展了众多深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及活动,包括扶弱济困类的“慈善情暖万家”,乡村振兴类的“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助学助教类的“慈善文化进校园”“中慈图书馆”,助医助残类的“善济病困”工程、“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慈善项目、“一张纸献爱心行动”“红心闪闪”AED(体外自动除颤仪)项目,“一老一小”类的“为了明天 关爱儿童”、汇丰中华慈善老人关怀项目,慈善文化类的“中华慈善论坛”“中华慈善嘉年华”等。
伴随中国慈善事业的持续进步,也为慈善组织提供了创造与彰显自身价值的巨大空间,使人人行善、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事事行善的全社会“大慈善”格局逐步呈现。
文化宣传
文化宣传工作是慈善事业的“推进器”、慈善生态的“播种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中华慈善总会高度重视慈善宣传工作,创建之初便成立总会新闻办公室,2019年成立总会宣传部,并于同年召开“全国慈善会宣传工作会议”,创办并逐年召开“中华慈善论坛”。2016年起,与各地慈善会逐年联合举办“中华慈善日”庆祝活动。多年来着力打造媒体矩阵,逐步形成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融合、理论研究与文化实践相互促进的宣传工作全新格局。目前,中华慈善总会主办媒体包括总会官网,国内唯一全国性公益慈善专业类报纸《慈善公益报》,国内最具影响力慈善文化双月刊《慈善》杂志,国内唯一全方位反映慈善事业年度发展历程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中华慈善年鉴》。此外,中华慈善总会不断加强媒体融合,以纸媒、视频、微博、微信、头条号等为手段,以互联网、融媒体思维为总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