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建设现代慈善 助力乡村振兴
2024-09-04 18:05:50    慈善公益报

□  刘 洪
 

  慈善公益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慈善事业进入向现代慈善的转型阶段,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慈善事业的系统论述中,将慈善事业纳入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慈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新修改的慈善法在制度上、措施上,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遵循和根本保证。现代慈善就是要在思想上认识新时代慈善事业的新使命、新任务,树立慈善工作的新思维、新理念,在传承传统慈善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和创新慈善工作的新业态新方式,实现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眼下,面对乡村振兴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全国人民、各条战线,都在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自己的力量,作出应有的贡献。慈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要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慈善事业的新使命,为助力乡村振兴踊跃作为、奋力奉献。根据陕西省榆林市慈善协会的具体实际和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协会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服务,二是融合。

服务为先

  榆林市慈善协会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大局,抓住三个重点,搞好服务。

  一是践行第三次分配,在善款善物募集上搞好服务,把慈善蛋糕做大,把慈善力量做强。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的公开募集资质优势,广泛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动员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经济成功人士、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第三次分配,为慈善捐献爱心。充分拓展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利用大数据、网络化等现代手段,开展网络募集。2023年,全市慈善协会募集善款善物价值5.76亿元,支出4.1亿元,实施项目740多个,惠及群众190万人次。其中,榆林市慈善协会募集1.16亿元,创造了慈善募集连续四年跃上一亿元的新纪录。与此同时,全力搞好“乡村振兴,陕西专场”群众公益活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市、县慈善协会大力协同的工作方法,榆林市连续4年网筹数额取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四年共筹集善款1.86亿元,参与人数每年都达到100万人以上。这几年,全市慈善协会筹集善款稳定在较好的水平上。

  二是在慈善项目的实施上搞好服务。四年来,在陕西省慈善协会的指导下,榆林市慈善协会协同榆林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大力推行“慈善幸福家园”建设,重点在农村建设一批集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治理为一体的“幸福家园”。到2023年年底,全市慈善系统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认领“慈善幸福家园”1223个,募集款物价值5.56亿元,“关爱中心”关照“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人员35万人。与此同时,围绕乡村振兴具体内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项目。榆林市慈善协会“资助困难家庭优秀大学生”项目已经实施了20余年,到今年8月,累计资助优秀大学生7800多名,发放善款3300多万元。由省、市、县慈善协会联合开展的慈善慰问大行动“春节寒冬送温暖”“‘六一’儿童节对留守儿童送关爱”“九九重阳节尊老敬老送关怀”三大节日慰问活动,一直是慈善主题联合大活动,20余年来,实施规模大、慰问人数多、持续年度长,成为知名慈善品牌项目。2023年,榆林市慈善协会、爱心单位、爱心企业和志愿者服务队联合组织重点节日慰问活动,慰问人数达到3万人,发放善款善物价值760多万元。此外,“困难家庭结对帮扶”“一元关爱爱心早餐”等活动实施了10余年,在横山区古寨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落地的慈善助力乡村产业帮扶养殖项目,还获得腾讯公司15万元的产业帮扶奖励。

  三是积极弘扬大众慈善,在慈善志愿者队伍建设上搞好服务。慈善志愿者是慈善事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建设好慈善志愿者队伍,发挥好爱心力量,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榆林市慈善协会现有直属志愿者服务队110支,注册志愿者1万余人,这些年,慈善协会在志愿组织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如志愿者服务队负责人培训、服务队制度建设、慈善服务活动指导、服务队慈善基金建设、服务队标准级别评选等系列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慈善服务队在洪水灾害救援中、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中,战斗在一线、活跃在基层,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和贡献,特别是在第十四届全运会和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榆林赛区服务中,榆林慈善志愿者服务队表现优异、成绩突出,受到全运会和省运会组委会的表彰,榆林市慈善协会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田媛媛被全运会组委会评为“优秀志愿者”。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慈善志愿者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春节寒冬送温暖”到困难家庭入户上门送年货、贴春联、包饺子,“六一”儿童节到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开展慰问活动,九九重阳节到“幸福家园”开展尊老敬老活动,还组织下乡文艺演出、医疗巡诊、送科技文化入户。“榆林慈善林”是榆林市慈善协会、榆阳区慈善协会、小纪汗林场共建的大型“绿色慈善”活动,5年建成超66公顷绿化林,共植树5500多棵,先后有600名慈善志愿者参加义务植树。

  近年来,慈善志愿者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如“金秋春光慈善志愿者服务队”“榆林青年慈善志愿者服务队”“榆林蓝天救援慈善志愿者服务队”等,均成为闻名遐迩的模范服务队,领头人贺莎莲、刘志军、白文涛等成为全国或全省“道德模范”“省市好人”“最美志愿者”,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市慈善协会表彰。榆林市慈善协会志愿服务项目“困难家庭结对帮扶”“一元关爱爱心早餐”“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慈善筑巢”项目,被陕西省文明办、省人社厅、省慈善协会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融合为重

  榆林市慈善协会把慈善工作、慈善项目融合在乡村振兴的大盘子里,取得了更好的成效。

  “慈善幸福家园”项目是中华慈善总会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发起的慈善项目,被称为新时代的“希望工程”,得到全国各地慈善组织的热烈响应。陕西省慈善协会把这项工程确定为全省慈善的一号工程。按照相关要求,“幸福家园”要建立“关爱中心”管理组织、慈善互助金、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关爱中心及乡规民约等,这个项目既有养老护幼、社会救助、社会治理功能,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慈善的基本特质和慈善的群众性、综合性、开放性,参与项目建设者范围大,包括政府、企业、爱心人士、乡贤、群众。项目适用功能强,养老、村社公共活动、文化娱乐活动都在这里集中安排。这些“幸福家园”建成后,乡村的环境建设、文明建设、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在这个工程建设中,榆林市慈善协会着力做好“三个融合”——

  一是和民政部门的“幸福院”建设相融合。这个项目由民政部门主要承建,慈善协会补充完善,项目建设比较顺利,建设标准也较高。民政部门对慈善协会的工作也很认可,榆林市民政部门把开展市级慈善示范“幸福家园”评估工作交由市慈善协会组织实施,慈善协会按照标准现场评估后,提出评估报告,市民政局上报省民政厅,经批准后,给每个达标村“幸福家园”补助5万元。

  二是和乡政府、村委会、企业、乡贤建设的“养老院”“老年灶”相融合,乡政府、村委会、企业、慈善协会各拿出一些资金,合力联建。在建设中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实惠实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建设具体标准,如养老院服务内容、“老年灶”规模大小、用餐次数、供餐标准,使慈善融合起到有效作用。

  三是把慈善文化融入“幸福家园”的建设中,建设模式坚持“五个一”(建立一个慈善工作站、设立一只村社互助基金、办好一个关爱中心、建立一个慈善公约、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内容和标准、“五个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在“幸福家园”建设中,许多有条件的地方联合建设了具有民俗风格的“慈善长廊”,长廊既是休闲交流的好地方,也是慈善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是慈善的“廊式平台”。园民们穿着统一制作的衣服,喜气洋洋地在长廊前和家人朋友合影留念。“慈善幸福家园”每年开展慈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评选表彰“慈善之家”“孝善儿子、儿媳”“慈爱院长”“慈善之星”,很受群众欢迎。

  四年来,榆林市、县慈善协会在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慈善幸福家园”中,在精力上、工作上、资金的组织和直接投入上,付出了很大的力气,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都和“幸福家园”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引领性很强的样板、典型,为“慈善幸福家园”建设提供了榆林模式和经验。截至今年6月,经榆林市、县、区慈善协会统计,在线上认领的1200多个“慈善幸福家园”中,发起项目721个,投入资金9042万元。榆林市慈善协会四年来直接实施和支持的“慈善幸福家园”村社累计达到41个,实施项目96个,投入资金和物品价值470多万元。在榆林全市的“慈善幸福家园”示范村社中,中华慈善总会、陕西省慈善协会授牌的有10个,榆林市民政局和市慈善协会联合授牌的有24个,榆林市慈善协会授牌的有18个,建成了较大的“慈善幸福家园”示范阵容。这几年,许多外省、自治区如河南、江苏、四川、内蒙古、宁夏等地的慈善总会、慈善协会来榆调研考察,他们深入“幸福家园”实地观摩指导,给予一致好评。

  当前,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榆林市慈善协会将认真学习贯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针,勇于开拓,锐意创新,不断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服务价值和融合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榆林市慈善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