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行善者铺路 为求助者搭桥
——“大个子”卫南岳撑起镇安慈善一片天
图为镇安县慈善协会秘书长卫南岳向贫困儿童发放冲锋衣。常秀珍 摄
慈善公益报(胡运森 本报记者 钟 伟)66岁的卫南岳是陕西商洛市镇安县慈善协会秘书长,个头1.93米,慈眉善目,步伐稳健,一双大手壮实温暖,说起话来洪亮细腻。卫南岳如衡山南岳山峰一样,顶天立地,撑起了镇安慈善一片天。
154座慈安桥搭起脱贫致富路
地处秦巴连片贫困山区的镇安县,“九山半水半分田”,30万余名村民散落居住在方圆3477平方公里的土石山坳及沟河岸边,这沟壑纵横的深山,隔河渡水,困扰着村民生产生活,村民出行和孩子们上学都比较困难。
为了扶贫帮困,卫南岳将修建慈安桥列为重点项目。2015年至2018年县慈善协会共募集善款498.7万元,当地村民出劳1万多个,在全县15个镇60个村建慈安桥154座,惠及3万多人的出行,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学生上学过河的问题。
据介绍,木王镇平安村7组200余人,因河流阻隔,这里的农产品出不了山,每逢雨季孩子们上不了学。卫南岳得知后,第一时间进行调研,在群众自愿投工投劳的情况下,筹资16万元,其中县慈善协会出资5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县烟草基地支持5万元,用时不到100天,建成一座长30米、宽3.5米的砼平板桥。有了这座桥,2017年,该村的烤烟、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进了城,赶了集,仅秋季销售农产品就人均增收200多元。不少收购农产品的商贩直接把车开进了村,村支书马念平感叹道:“多年的愿望实现了,感谢慈善会为我们修了桥解了难!”
铁厂镇西沟口村残疾人岑学贵说:“2017年6月在我家旁边建了慈安桥,过去这里没有桥,无论是天晴下雨,过河对我这样的视力残疾人来说,每次都是提心吊胆,每年都要掉到河里好几次。有了桥,我能多活几年……”
1719户石板房变成白墙红瓦房
今年12月12日,“过去住的石板房,房子透风,冬天好冷,现在住的新房,冬天很暖和。”云盖寺镇金钟村村
民朱明山说。
金钟村村民居住分散,房舍简陋,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建的石板房,墙体是土坯的,房顶上面盖的是石板。这种石板房屋顶不密闭,在屋内白天可看到透进来的阳光,晚上可看到月光;到了雨季,房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外边雨停了,屋内还在掉水滴;寒冬里,外面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里面也成了冰窖,用木材生火取暖,烟尘满屋飞,坐在火炉旁,前面烤焦了,后背还是冰凉的。
2015年,卫南岳组织全县200多名志愿者,深入到全县10个镇60个村,经实地察看,写出《镇安县1719户村民住着石板房亟待解决》的报告,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投入超过1000万元,使1719户石板房全部改造成为了白墙红瓦房。如今再到镇安的沟沟岔岔转,村民居住的房舍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281名尘肺患者有了吸氧机
“自从有了吸氧机,我的呼吸好多了……”云盖寺镇金钟村的尘肺患者张贵海正在使用爱心企业捐赠的吸氧机,病况得到缓解。
像张贵海这样的尘肺患者在镇安山区非常多。据调查,目前全县有尘肺患者1070多人。卫南岳把尘肺病救助时刻放在心上,争取政府补贴,联系爱心企业帮扶,帮其申请大病“救急难”项目,累计投入400余万元。现在镇安尘肺病人门诊费用全部报销,住院费用报销提高25%,按病情的不同,每月享受100-300元不等的补助。281名重症尘肺病人领到爱心企业捐赠的制氧机,现在已有60余人享受到省慈善协会大病救助项目总额150多万元。
为了慈善事业,卫南岳跑遍了镇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他走进慈善会五年,没拿过报酬,却发展慈善志愿者800余人,共募集款物超过1500万元,实施慈善项目5大类60多个,惠及贫困人群3万多人次。
今年10月,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在全省慈善项目工作会议上说,镇安县是深度贫困县,条件差,但他们亲力亲为,在慈善扶贫领域做出了成效,“大个子”卫南岳干得好,令人感动。“为求助者搭桥,替行善者铺路。”这是卫南岳的宗旨,指引他在慈善路上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