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要闻
2020年有望基本消除地方病
2018-12-18 15:44:37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希文我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钩虫、蛔虫、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病防治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次调查结果面世

      12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第三次人体寄生虫调查的结果已经正式出版发行。本次调查范围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与前两次调查相比,我国重点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全国总感染率降到6%以下,绝大部地区均已呈低度流行或散发状态。华支睾吸虫病等各种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也明显下降。本次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产与居住条件日益改善,自来水、无害化卫生厕所等广泛普及,土源性线虫感染较第二次寄生虫调查下降幅度达80%以上,有效控制了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寄生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30%,主要原因是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食生肉、饮用生水等不良饮食习惯;部分地区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习俗导致华支睾吸虫感染集中分布,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城镇与城郊地区感染率高达23.36%。

寄生虫的防治举措

      据《慈善公益报》了解,针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中国疾控中心提出以下针对性举措:预防蛔虫、鞭虫等土源性寄生虫,以及华支睾吸虫、带绦虫等食源性寄生虫和肠道原虫的关键在于“杜绝虫从口入”,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生的和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肉类食品,喝开水,搞好个人卫生和居家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等。配合政府积极推广无害化厕所和卫生饮用水;预防钩虫感染主要是避免裸露的皮肤接触可能含有钩虫幼虫的土壤,如不赤手赤足在农田、菜田劳作;另外鼓励大家学习有关卫生知识,提高自身防病意识和能力。
      今年5月12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当前地方病(包括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完善防控措施,实现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目标。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草案),该方案提出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底,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持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中华慈善总会包虫病救助行动
      
      另据记者了解,除上述提到的寄生虫传染病外,在我国西藏和青海省还有一种被称之为“虫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传染病——包虫病。包虫病是一种农牧区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传染病,在西藏、青海等部分牧区,发病率高达10%以上,成为危害当地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
      由于治疗费用高昂,当地很多百姓因包虫病致贫返贫。对不少藏区群众来说,包虫病就像一个侵蚀他们健康的“魔鬼”,令人谈起色变。为了防治包虫病,从地方到中央,均进行了艰苦卓绝地努力。
     中华慈善总会于2015年11月启动了“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通过药品援助、资金援助、手术援助等,带专门医疗团队深入藏区,为该地区筛查并手术治疗,截至目前,中华慈善总会先后组织爱心医院医疗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中国武警总医院、武警西藏总队医院)9次前往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昂仁县,山南市措美县,那曲地区索县,尼玛县和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筛查,行程近七万公里,筛查22105人,确诊979人。已免费为西藏、青海的213名包虫病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费用约1100余万元,发放生活补助200万元。中华慈善总会在消除地方病危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