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权 敬 通讯员 刀琼芬)真正的士兵,即使不穿军装,依然一身军人本色。
脱下军装28年,李学文却还摸爬滚打在“战场”——扶贫攻坚的“战场”上。
今年52岁的李学文,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富邦乡赛罕村的党总支书记。提起他来,可谓是全村家喻户晓,“有困难都找他给出主意”是村民们对他的评价。
李学文“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部队培养的。1986年至1990年,李学文在云南滇武二支队服役,198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从云南滇武二支队退役后,李学文任富邦乡多依林村武干、赛罕村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
心系群众解危情
赛罕村地处偏远山区,地势陡峭,又属于地震断裂带影响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2017年9月13日下午,赛罕村昔丙寨发生山体滑坡,受灾群众达33户95人。接到村民电话后,李学文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迅速组织村民有序撤离滑坡点,并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受灾情况。同时积极组织、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及群众开展互救和自救。为了能迅速安置灾民,李学文与多方部门积极协调联系,在24小时内将灾区群众全部安全撤离,做到了人员零伤亡。
灾害中,李学文一方面想尽办法、以最快速度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选择合适的安置点来安置地质灾害点的群众,尽快让地质灾害点群众悬着的心放下来;另一方面防患于未然,李学文带领村组干部加快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一心为民谋发展
为了了解农户家的困难,帮助他们尽早脱贫,李学文日夜奔走在深入农户家的路上。从茅草房到舒适砖房、从伸手不见五指到家家户户通电、从竹筒背水到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李学文见证了赛罕村的变化。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向华能集团争取到帮扶资金339.4万元,发展养殖业,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9户,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208户。目前,赛罕村种植茶叶5000多亩、甘蔗1700多亩、咖啡1200多亩,年收入700余万元,人均有粮366公斤、人均纯收入2833元。为了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李学文积极倡导成立了赛罕集贸市场商会,甘蔗、茶叶等农产品有了展示、交流合作和销售的平台,为赛罕村早日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多年的部队教育和培养,让李学文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在他的带领下村“三委”共商本村教育大计,并在富邦乡率先实行教育资助政策:本村小孩考上中专(高中)学校的每年人均资助500元,考上专科学校的每年人均资助2000元,考上本科学校的每年人均资助10000元。据统计,目前全村已有20多位中专(高中)生,大学生也从过去的空白点发展到现如今的11人。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退伍28年来,李学文始终保持着军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牢记军人使命,扎根农村基层,奋战在脱贫工作一线,带领全村586户农户全力脱贫奔小康。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