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泊 伟 通讯员 郑建敏)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低劣等不具备生存条件和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贫困群众,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搬迁到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依托城镇和产业发展等易地安置。“易地”就是住户必须搬离原址,原址拆旧建新不能算易地搬迁;就近搬迁要有利于主要基础设施配套,有利于搬迁人便利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搬迁户的就业发展。
“迁”出穷山恶水,“迁”出贫困,《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自精准扶贫战役打响以来,易地扶贫搬迁为那些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福音,“树挪死,人挪活”在这场搬迁脱贫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易地搬迁迁出新“幸福”感
“以前住在大房坪村一组百来个平方米木结构房,不仅门窗褪了漆,就连柱子也腐烂了一多半,每逢刮风下雨,破陋不堪的房屋就没法住。”6月10日,住在湖北巴东金果坪乡江家村龙王坡新安置房的七旬老人高大娘说起易地搬迁的好处,幸福的笑容绽放在脸上。
今年72岁的高大娘家住金果坪乡大房坪村一组的山沟里,水、电、路不通,靠种地、养猪、养羊维持生计。
高大娘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处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易地搬迁中,她在江家村龙王坡分得了125平方的集中安置房,并于2018年元宵节正式搬迁入住。入住新房子的高大娘一家并没有因生活条件改善而坐享其成。在入住新房后,儿子和儿媳就放开手脚去务工,高青春和老伴儿也在集镇周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贴补家用。记者见到高大娘时,她和老伴段振为正在集镇一家“便民木材加工厂”帮忙捆绑木条。
“我真的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国家政策这么好,还给我们建房子住。一想到党这么关心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自己也应该珍惜国家的这个好政策。 虽说我们年岁大了,但为了能致富,我还是想下半年回去把田里都栽上茶树。闲时和老伴儿在木材加工厂捆哈(木条)条子,就当是锻炼身体了。”高大娘说。
高大娘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在政府引导下,能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十年,高大娘一家5口人住着破陋房屋,冬天漏风、夏天漏雨,生活就像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坎坷。住在深山里,行路难、吃水难、娃娃上学难、增收致富难,生活处处不方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记者在倾听中感受到了高大娘一家“迁”出来的幸福。
“迁”走脱贫的绊脚石
地处秦巴山区的甘肃陇南,恶劣的自然条件成为农民脱贫的最大一块绊脚石。当地因地施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发新的富民产业,逐步实现脱贫目标。
“山大沟深,住房滑坡,浇地靠雨,吃水靠天”,是坪娅藏族乡的真实写照。这里三面环山,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全乡9个行政村1400多户,近四成都是贫困户。根据规划,坪娅乡今年底将整乡搬出大山,而旧墩村是全乡最后一个易地搬迁的村子。
今年60岁的老宗靠种植玉米,一年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他担心搬下山,连这点收入也没了。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老宗和村民们来到山下的花椒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按照计划,旧墩村的村民易地搬迁后,也将学习种植花椒,农业部门按照人均2亩耕地,免费提供花椒树苗和种植技术。心里有了底,老宗和村民们终于踏实了。
记者了解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近五年来,甘肃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发展全域旅游和农村电商,平均每年近129万人口脱贫,共有80多万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发生率由40.48%下降到9.30%,下降了31.18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