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陈铭洋)2018年10月,马保珍开始担任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慈善协会会长。从此,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魄力和劲头,为了困难群众的事,行万里路,进万家门,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很快改变了慈善协会“没钱、没人、没办公场地”的“三无”现状。
马保珍(左)为定边县红柳沟镇学校捐赠举牌
换届之初,马保珍深知慈善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立足定边实际,经过认真论证、全面调研,提出“近期新建慈善公益中心”“中期新建慈善福利学校”“远期新建慈善医养中心”三大目标。
为改变定边县慈善协会一直租借办公场所开展业务这一现状,马保珍努力多方协调,争取县政府同意划拨0.67公顷慈善业务用地,拨付了550万元的建设资金,建起了建筑面积为1480多平方米的两层慈善办公用房,竣工并交付使用后,挂牌“定边县慈善协会”“定边县慈善公益服务中心”“定边县慈善老年大学”“中国社会扶贫网定边信息服务管理中心”。
2021年,为解决部分孤儿、残疾儿童、聋哑儿童等正常入托上学难题,马保珍未雨绸缪、精心策划,争取县政府划拨1.29公顷建设用地,由定边县慈善协会负责,按照“一次设计、分批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争取市县财政配套和社会支持,新建定边县慈善福利学校,总投资2500万元,总建筑面积6637.04平方米,建成后,将满足300-500名孤残障特殊学生就学需求。
马保珍深知,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直接体现了慈善项目执行质量,体现了慈善团队规范化、专业化、透明化的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
5年来,马保珍主持新修订二届理事会规章制度汇编60章375条,增加补充《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办法》《慈善物资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务项目管理制度,保障慈善资金的筹集使用安全有效,项目执行合法合规。
马保珍深知,进了慈善的门,就是慈善的人,慈善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在选好班子和队伍建设上,为此,选择10名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有影响、有作为的退休老干部,选择10名懂技术、会操作、肯下苦、敢担当的公益性岗位大学生,选择20名有家乡情怀、有奉献精神的企业家,选择7320名友爱、互助、进步的广大志愿者作为定边慈善大家庭的一员,为共同致力发展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组建出一支“公益化、年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四化慈善队伍。
5年多来,在定边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定边县慈善协会在马保珍的带领下,以慈善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等“五进”活动为契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大力开展助学助教、助医助困、助孤助残、乡村振兴、抗疫救灾等十大类型惠民项目,实施慈善项目200余个,支出款物价值达2.86亿元,受益群众达20万人次,受到了各级领导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5年多来,马保珍先后荣获榆林市“五好老干部”“抗疫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陕西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榆林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