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艺术家
郭平安与他的西游记续集《唐僧译经记》
2019-09-23 11:04:00    慈善公益报

 唐僧译经 雪落玉华

——郭平安与他的西游记续集《唐僧译经记》
 
 
      慈善公益报(胡运森 本报记者 李济慈日前,《慈善公益报》记者前往陕西铜川印台区采访慈善扶贫工作。中午就餐时,身旁一位老人看到手机发来的信息,忽然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叫道:“我的电影剧本已经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通过啦!”。
      这位老人就是铜川市慈善暨扶贫协会会长郭平安。他花费整整16年心血完成了一部西游记续集《唐僧译经记》,出版之后又将其改编成电影剧本《雪落玉华》,如今又获审批通过,可以投入拍摄,怎能不令人兴奋?一同前来的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院长、博导陈国庆,副院长杨权利教授等人也高兴地举起茶杯,以茶代酒与郭平安分享快乐,祝愿《雪落玉华》早日拍摄成功。

创作的梦想

      郭平安,现任铜川市慈善暨扶贫协会会长。他是一位部队转业干部,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在铜川工作30多年间,曾任市纪委教研室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郭平安热衷钻研传统文化,情系根脉传承。退休前,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百万字的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并出版发行,另有30多篇各类文章在省市征文中获奖。
      2014年,退休后的郭平安担任了铜川市慈善暨扶贫协会会长。其间共带领协会募集善款2586.6万元,惠及贫困群众10多万人,发展志愿者3万多人,使协会荣获“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1954年出生于宝鸡扶风农村的郭平安,从小就受到了良好家教的熏陶,在部队的10年锻炼以及铜川30多年的工作经历,造就了他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他讲起话滔滔不绝,满嘴都是慈善道理与唐僧故事,一眼望去就是一位憨厚善良的老者。
      据介绍,郭平安创作神话小说《唐僧译经记》的起因是在1995年春天。这年春上,“十万人游铜川”活动的开幕式在唐僧译经遗址——玉华宫(寺)举行。当天身在玉华宫,郭平安想到了古典名著《西游记》。当时,在他脑子里忽然涌出一个念头,《西游记》写的是唐僧——玄奘法师——前半生取经的故事,若能以法师19年译经的史实为背景续写《西游记》,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郭平安萌发了这个“念头”,却没有自己动手去写的想法。后来在工作之余,他搜集、翻阅了大量有关玄奘法师取、译佛经的史料,渐渐认识到,《西游记》中那个优柔寡断、善恶不分的“唐僧”,其原型人物玄奘法师却是一位“只千古而无对”的法门领袖,民族英雄,脊梁人物,一代高僧。郭平安想,还玄奘法师以真实的高僧形象,这是后人的责任,也是时代的需要。要写作《西游记》续集《唐僧译经记》,就要学习玄奘法师的博大胸怀,艰苦卓绝的践行精神,要担当此任,必得数年持之以恒。

漫长写作路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从1995年夏天开始,郭平安利用业余时间,多方搜集资料,八方拜师,研读佛学基本典著《心经》《金刚经》等,阅读有关佛教故事的书籍,研读承载着儒、道诸家基本思想的《易经》《道德经》等经典。通过8年研读,对儒、释、道诸家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虽然只是走到智慧之海的边沿,却品味到无比的甘甜,令他心旷神怡,激起了他对古代先贤的无比敬仰。
      要想教育成果突出,或者防止教育失误,选择教育内容极为重要。要用真正的智慧教化人,要给人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灯。玄奘法师是精通与践行儒、释、道诸家之学的智慧大师,实在应当通过描写他的经历,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将其思想精华贯穿于作品之中,让人们了解品味,提升品质,引导人们学习、践行智慧。此时,唐僧与弟子译经、与帝王及大臣交往、相关神话故事,故事的三条主线以及人物形象已经在郭平安脑海中活灵活现,由此产生了创作激情。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郭平安从此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撰写书稿。他在2006年初形成初稿,经过3年反复修改,于2009年基本定稿。他看着打印出来的1000多页文稿,止不住泪流满面,感觉做了一件今生最值得去做的事情。“1400年前,诞生了玄奘法师这位唐代高僧,明代文坛大家吴承恩写了他的取经历程,而今天由我这个无名小卒来写这位僧人19年艰难的译经故事,还玄奘法师以真实容貌,实在荣幸之至!”郭平安这样感慨道。
      其后,郭平安用了6年时间,将《唐僧译经记》改编成了50集电视连续剧及电影《雪落玉华》剧本。从1995年开始收集资料,到2003年动笔,2011年出版,再到2019年7月电影剧本得到审批,共历时24年。郭平安在漫长笔耕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难得的文学作品。

高僧唐三藏

      玄奘(600-664),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世称唐三藏、唐僧,唐代杰出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法相唯识宗创始者之一,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世界文化伟人。然而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人物玄奘却是一个心智迷蒙、善恶不分之人。在郭平安笔下的《唐僧译经记》中,玄奘恢复了千古伟人的形象。
      贞观十八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贞观十九年初,玄奘返回长安,赴洛阳宫谒见太宗皇帝,请太宗皇帝准设译场译经。太宗皇帝劝玄奘还俗辅政,玄奘谢辞。太宗皇帝准玄奘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玄奘诚心感化,以“三不戒”收将军之子尉迟洪道为弟子,法号“窥基”。太宗皇帝召玄奘到玉华宫避暑,劝玄奘还俗,玄奘未应。皇帝阅《师地论》,大赞佛法,撰《圣教序》,赠玄奘摩纳袈裟、珍宝剃刀。玄奘返回长安,迁大慈恩寺译经。
      太宗皇帝病重,请玄奘译、讲《心经》。太宗皇帝大悟,感叹与玄奘相见恨晚。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治登基,成高宗皇帝。高宗皇帝应玄奘所求准建大雁塔,将《圣教序》《述序记》刻碑立于塔前。高宗亲撰、书大慈恩寺碑文,刻碑树立。
      玉华宫改名玉华寺后,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闻名于世的玄奘法师奏请高宗皇帝恩准,带领弟子移居玉华寺翻译佛经四余年,译经682卷。其中便有长达600卷、20万颂的辉煌大典《大般若经》。之后玄奘法师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
      玄奘西天取经657部,译经75部,1335卷;创法相唯识宗;撰《大唐西域记》;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往印度。培养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高足弟子,弘法不止,将佛法传遍神州大地。窥基被誉为“百本疏主”“唯识法师”,法相唯识宗传往高句丽、东洋、东南亚诸国,影响甚远。

流芳的故事

      郭平安创作的百万字小说《唐僧译经记》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各界好评。全国著名佛学家黄心川将书稿通阅一遍,欣然为其撰写序言。他称赞“《唐僧译经记》与《西游记》堪为姊妹篇。小说演绎了一代伟人玄奘取经回国后苦译佛经的伟大壮举。作品构思奇妙,情节引人入胜,读后使人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之中。”全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评价道:“对平安来说,创作《唐僧译经记》也是在写作、翻译一部‘经书’,是他在人生和心灵旅途上负笈前行的一部‘经书’。我觉得他是在以玄奘法师译经的那种精神来写这部书的。”著名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说“用《唐僧译经记》续《西游记》,在当代中国、甚至五四以来,这是最好的续书,是首部完整的续集,也是很有影响的长篇神话章回小说,当有一定的文学地位。”
      在北京、西安等地召开的作品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佛学院的刘培育、黄夏年、王邦维、姚为群、成建华、徐文明、周贵华、理净,以及陕西的蒋惠莉、高建群、尚子炫、常智奇、李霞、陈若星等诸多专家教授、学者作家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多家媒体对郭平安进行采访,不少高等院校邀请他做专题报告,多家影视公司表示出拍摄电视连续剧《唐僧译经记》及电影《雪落玉华》的浓厚意向。
      玄奘法师在他经过的地方、生活的地方、影响所及的地方都留下许多传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不断被人们圣化、神化,乃至尊奉为中华佛陀。玄奘法师伟大传奇的一生在民间、在文学作品中也一代代流传下来,不断丰富着、演绎着、神话着……
      郭平安的长篇小说《唐僧译经记》是对祖国文化思想、玄奘精神的阐述和宣扬。读者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走进长篇小说,走进郭平安的心灵世界,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思想,了解玄奘法师的思想境界,弘扬玄奘伟大精神。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