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百家争鸣
假慈善甚于真恶
2019-04-29 14:47:40    

       慈善公益报(李希金古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前者劝人避恶,后者劝人向善。两者归一,则为人生道德准则。

       善发乎内心,见于行动,惠及社会。人同思善,而方式各异,因此纵是每人选择不同,但结果总是殊途同归,慈善的氛围就这样形成了。
       善如人性之初,单纯美好,却也从来没有单向或简捷的答案。皆因善恶相随,仿佛黑与白的相互衔接、渗透以至融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灰色地段。
       不久前,民政部发布通告,指出一些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情况下,以公益慈善为名在各地开展旧衣物等废旧物品捐赠回收活动,有的则利用公众捐赠的旧衣物销售牟利,填饱私囊。这种行为既违反了《慈善法》,也损害了捐赠人权益,更伤害了慈善事业形象。
       善恶之辨尽管纷繁复杂,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关于底线的思维——退到人性的底线,善尚可不为,恶却绝不可为。即便于他人无益,也不能为害他人。
       事实是,真的慈善有时未必一定有益,即如“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但假慈善一定有害。所谓假慈善又分两种,一是伪善,即如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所言“人徒知名之为善,不知伪善者为不善也”;二是假借慈善之名,行作恶之实。即如不法商家以慈善为招幌行骗敛财之类。凡此行径皆与善无关,而与恶符合。因此,就慈善而言,假即为恶,以至更恶。
       当慈善日渐成为一个热点、一种风尚,不免就会被一些唯利是图者觊觎,将其视为牟利的机会或手段。
       人们常希望行善,也常以为自己的捐赠可以抵达受助者手中。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媒体披露,那些本该用作慈善的旧衣物被人用于其他——面料较好的打包销往非洲卖钱,面料不好的回收做成保温材料依旧还是卖钱。
       笔者也曾见过一些城市社区五花八门的旧衣回收箱,其中许多并非来自民政部门、慈善组织或合作企业,而是一些并无资质的“杂牌”企业以慈善旗号将居民的善意变成一门生意,进而成为一条产业链,消费着人们的善良。
       古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好的生意是看准人们的需求,付出自己的辛苦,增值自己的服务,而非利用公众爱心,假慈善名义。如此不仅亵渎了慈善,也伤及了与慈善相关的行业,让人们对该行业以至慈善失去信任,令劣币驱逐良币。
       现代社会,慈善早已不再是旧时大户赈粥或者简单的手手相助,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慈善机构、民间资本与社会企业的参与,使慈善成为一根良性的链条,其中任何一处被假慈善侵蚀与占据,都会造成整根链条受损以至断裂。所以监管与惩处也就成了规避假慈善的必要前提。
 
 
 


责任编辑:csgy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