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头条
“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2025-09-24 15:14:01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章昱兴)近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效。据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蓝佛安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事业的六大成就,包括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集中财力办成许多大事要事;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积极有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财税改革管理纵深推进,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财经合作深化拓展,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可以说,不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民生保障。”在介绍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时,蓝佛安说,“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今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蓝佛安表示,民生二字,重若千钧。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力求做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更加公平,织密“保障网”,不断拓展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3.27亿人,领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众有4500多万人。不仅保障范围越来越大,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国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同时,还创新建立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十四五”时期共安排资金2.59万亿元,全力帮助人民群众抗灾救险、恢复生产和生活。二是突出更加均衡,调准“天平码”,推动城乡、区域之间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期间,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由2021年的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9.6%。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截至目前,我国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达到90%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支持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6万个,帮助城市困难人群实现“住有所居”。三是突出更加普惠,拓宽“滴灌渠”,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扩容下沉。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约20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活补助;约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刚刚开学的秋季学期,又免除了幼儿园大班的保育教育费,预计惠及1200万儿童。累计安排资金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强化多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四是突出更加可及,打造“幸福圈”,更好满足多样化、家门口的民生需求。“十四五”以来,积极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人次达5.6亿,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探索居家养老、托养照护等服务模式,支持开展老旧小区适儿化、适老化改造。支持近5万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很多都成为网红打卡点、休闲好去处。

  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说,“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支撑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投入规模稳定增长,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连续十多年保持在4%以上。“十四五”时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预计超过25万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38%左右。二是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重点领域得到巩固完善。主要体现三个“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1万亿元,带动地方持续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支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实施国家级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优师计划等。三是学生资助政策调整完善,教育公平性可及性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00亿元左右,向各阶段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等,惠及学生约1.5亿人次。连续4年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政策。去年,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大幅提高标准、增加名额,对国家助学贷款提高额度、降低利率,可以说是近年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调整,惠及学生3400万人次,让孩子们都能够安心求学。四是投入质效显著增强,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财政投入兼顾“硬件”和“软件”投入,统筹推进办学条件改善和教育质量提升。目前全国校园网络接入率已经达到100%。我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500万人,稳居全球第一。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党中央决定设立5年过渡期,衔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对脱贫地区、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财政部不折不扣坚决贯彻落实——坚持过渡期内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多渠道做好投入保障,切实防止规模性返贫;坚持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动力,既授人以“鱼”、又授之以“渔”,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改善脱贫地区发展条件,多措并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总的看,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防返贫底线守得更“牢”、脱贫成果夯得更实。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从2021年的1565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770亿元,5年总量达到8505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3200亿元,增幅达60%。二是自身发展动能更足、脱贫群众收入更稳。“十四五”以来,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近40%,2024年达到17522元,年均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三是民生保障成色更足、乡村振兴底色更亮。过渡期以来,脱贫地区农村公路面貌日益改善,“四好农村路”发展质量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现乡乡通5G,打通了经济发展“大动脉”。医疗费用等负担持续减轻,脱贫群众民生保障有力加强。农村危房改造、饮水保障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赶了上来。


责任编辑:csgyb